中海油撤優尼科收購要約無礙中企在海外投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4日 11:46 新華網 | |||||||||
新華網專稿:從6月份開始競標收購優尼科公司起,中海油曾以超過雪佛龍15億美元的報價格參與競標。但是7月份,雪佛龍以171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方式卷土重來。對此,中國海洋石油公司2日宣布,在目前情況下繼續進行競購已不能代表股東的最佳利益,中海油決定撤回其對優尼科的收購要約。關注這起競購事件的觀察家們認為,它不僅僅是“錢”的問題,美國有關當局的無理干預是中海油作出上述決定的主要原因。
中企仍將繼續實施拓展海外市場戰略 中海油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說:“盡管我們不情愿,但不得不撤回我們的報價,這對優尼科的股東及員工來說無疑是非常不利的!本驮谥泻S蜎Q定撤回其對優尼科的收購要約之際,紐約股票交易所中海油的股票上漲3.99美元,達到73.33美元,而優尼科的股價下跌24美分,達到64.13美元。 有觀察家指出,這場競購戰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一些美國議員決心破壞競標案,在他們看來一家中國公司收購一家美國石油公司可能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的某些政治家甚至誣蔑稱,這次交易是中國對美國石油資產的掠奪。 更有甚者,關于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公司,美國政府確定了這樣的方針:一旦中海油收購優尼科成為定局,那么,就由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就其對美國安全保障方面的影響展開討論,并迅速采取對策。 美眾議院為了阻止中海油收購優尼科而通過了相關法案,其時間是在中海油剛提出優尼科收購案8天之后的6月30日。參議院也于7月20日通過了相關法案,而這些相關法案是限制外國企業收購美國企業。觀察家們指出:美國會的無理干預是中海油決定撤回其對優尼科的收購要約的主要原因。 法新社就中海油決定撤回對優尼科的收購要約發表評論說,投資者對雪佛龍以低于中海油競價的價碼收購總部在加州的優尼科公司并不高興。《華爾街日報》也援引述美國學者的觀點報道,美國會對于這起競標案的干預方式,從整體而言,對于美國的經貿及投資方面是無益的。 關注這起競購事件的觀察家們注意到,中海油在宣布決定撤回對優尼科的收購要約的同時,并沒有排除今后競標海外公司包括美國公司在內的打算,稱公司將“繼續與世界各地的企業及國家緊密合作”。 中海油公司的聲明說:“為此,我們將繼續實施既定的發展戰略,保持公司的持續增長,為股東創造更大利益! 中企拓展海外市場仍須歷練 中海油決定撤回其對優尼科的收購要約和此前中國海爾公司放棄收購美國家用電器制造企業美泰公司的努力,以及中國華為公司在美國的艱苦創業表明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艱辛和不易。 西班牙《數碼報》日前以《中國公司海外發展任重道遠》為題報道了華為公司闖蕩美國的歷程: 2001年3月,一批來自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員在美國達拉斯郊外高速公路旁的一棟辦公樓里租用了一層樓面。他們的任務是:利用該公司低廉的價格從思科系統公司和朗訊科技有限公司爭奪客戶。 時至今日,這一目標仍未能實現。作為中國最大的電信設備生產商,華為公司沒能與包括西南貝爾公司、南貝爾公司等美國大型電話公司達成任何協議,只不過是從一些小型公司那里獲得了幾項合同。 華為公司北美業務開發經理白毅說:“這比我們預計的時間長了很多,在了解美國市場方面,我們還有許多東西要學習! 由于國內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同時又希望打造出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國政府鼓勵本國的龍頭企業到海外發展。然而,華為公司在美國市場迄今為止的經驗證明,中國要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轉化為先進的全球競爭力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由于缺乏營銷經驗,華為公司一直在為其品牌在美國市場上得到承認而努力,但該公司為了開展美國業務而使用的新名字使客戶感到困惑。華為公司派到美國的管理人員在適應美國文化方面遇到了困難。該公司以低廉的價格贏得市場份額的模式在其他國家獲得了成功,但在美國市場卻不見成效,電話公司與設備供應商之間長期的業務關系是美國市場的特點。 華為公司在美國的挫折與它近來在其他海外市場取得的進展形成了鮮明對比。從中東到拉美,以及最近的歐洲,華為公司從德國的西門子公司、法國的阿爾卡特公司等國際行業巨頭手中奪走了許多業務。全世界范圍內去年共為第三代無線通訊網絡(3G)頒發了19項經營建設許可,華為公司參與建設的就有14項。英國電信業巨頭英國電訊有限公司最近同意華為公司參與建設總投資為190億美元的基于互聯網的電信網絡。 作為一家由員工持股的企業,華為公司去年得到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100億美元的信貸,還從中國進出口銀行得到了6億美元的貸款以擴展其海外業務。 但華為公司進軍美國市場與其他中國企業的做法有一個顯著的不同之處:其他中國企業試圖并購美國企業,而華為公司則是要在美國獲得更多的新客戶。 當華為公司2001年進入美國時,公司管理層試圖盡快融入周圍環境。在美國業務啟動后不久,華為公司管理層就發現,美國人很難正確念出華為公司的名字。公司決定為其美國分公司起一個新名字。 雖然美國人現在可以更容易地念出華為公司的新名字,但公司卻出現了兩個品牌。白毅說:“我們要向客戶解釋‘華為’是什么,新名字是什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這就很浪費時間!比A為公司沒有為推介新名字做太多工作。 華為公司承認,為打入美國市場所做的準備工作很不充分,在這個市場,有時候價格優勢并不足以獲得訂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