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欲對中國VC巨頭動粗 莫名其妙的反壟斷訴訟(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0日 20:06 新世紀周刊 | ||||||||
大規模的誤區 中國VC企業足以供給世界市場的產能并沒有帶來高額的回報,大規模的VC生產并沒有帶來與規模相匹配的效益,早期的盲目投資至今仍是企業沒有卸掉的包袱。 健康網首席研究員吳惠芳認為,國內企業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即高調宣傳自己的產量
上世紀90年代VC的出口價曾高達每公斤13美元,豐厚的利潤吸引了眾多企業投資VC生產線。高峰時期國內有28家VC生產商,后來經過市場整合,國內形成了石藥、華藥、江山和東北藥“四大VC巨頭”,而在國際市場上則是羅氏公司、巴斯夫和中國“四大巨頭”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2000年至2001年底期間,國內眾多制藥企業受累于早期盲目投資,致使國內VC生產能力過剩,直接損失至少50億元人民幣,VC的出口價格也由5美元/千克一路狂跌到2.8美元/千克以下。 一位東北藥集團的老員工向記者談起了當時的場景,她說:“我們都以為生產線一投入運轉,錢就會大把的賺。但沒想到,產品出來了,價格也下來了,而且還賣不出去。”正是面對這樣的艱難局面,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西藥部才在2001年12月召開了行業會議,目的是討論發展問題,包括協商來年各自的出口量。 而這正是美國企業提請訴訟的關鍵。但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會長喬海利指出:“限量保價、均衡有序出口、動態調整”為主要內容的自律措施完全是企業自主決定和自覺遵守的,并沒有任何行政手段的干涉。 高增長下的尷尬 2002年一季度國內VC生產廠家的利潤指數都達到了三位數的增長,而在隨后的2003年1-10月,中國重點醫藥產品的出口更是首次突破2億美元大關。 2003年中國各種VC(不包括異維生素C鈉)出口量為5.4萬噸,比2002年的4.4萬噸增長了23%。這樣的數字反應到普通員工身上,就是日子好過了,錢也開始賺了。而事實上,雖然中國VC企業在不斷增加出口力度,但國外企業在中國卻賺得更多。 “雖然我們國內企業VC產量很高,但是企業都處在原料生產的地位。國外的公司很精明,他們不自己做,是因為這一塊利潤率低又污染環境。而他們得到VC原料之后廣泛用于各種產品返銷中國,獲利高過我們數倍。”華藥集團的員工說起這件事,讓人頗感無奈。 貼牌,中國藥企難言的痛 目前中國對VC原料藥的年用量僅為6000噸左右,人均用量僅為 5克,而且90%用于醫藥,只有10%用于食品和飲料添加劑,在其他領域用量更少。而有“維生素國家”之稱的美國,VC人均年用量在 60克-90克,40%的VC用在醫藥領域,而60%用于食品、飲料、保健品或者飼料行業等其他方面。 僅是羅氏公司的VC泡騰片“力度伸”,在中國2004年的銷售額就已經上億元,占據中國VC制劑市場過半的份額。盡管華藥、石藥、江山制藥等幾大VC企業都開始有了自己的VC制劑產品,但都還不是企業的主打產品。 而且國內企業對成品藥的包裝和推廣與國外企業也有非常大的差距。即使是同樣的做工,但貼上國外的品牌,價格就會相差數倍。“四大家族”大是大,卻少了精明。 事實上,隨著原料藥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制藥設備的日趨完善,中國已躍升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原料藥第二大生產國。但我國以原料性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為主,同時大量進口藥品及醫療器械等高附加值產品,這種結構性問題造成中國與許多國家在醫藥進出口貿易中產生逆差。 早有專家指出:原料藥企業原先的那種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的“低價+規模”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國內藥企應該盡快走到更新產品結構、提高技術含量和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規模可以復制,效益卻難以模仿,受累于規模的中國VC企業,應當會給中國企業一點啟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