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置技術研發市場之困于不顧 并購洋躍進(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0日 12:23 《董事會》 | |||||||||
解讀“中國出擊” 是什么動力推動著中國企業走出去呢?
按一般的理論解釋,中國企業在基礎產業上越來越信賴于國外的生產資料。與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狂掃世界不動產市場不同,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和國外收購的重點在資源產業上。2004年末,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南美時,僅在阿根廷投資額就達200億美元之巨。中國出擊南美,是參與世界貿易體系的重要戰略:拉美的礦產、木材、農產品對于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巨胃來說可謂甘之如飴。 第二種解釋,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人才收購將成為企業并購過程中的最主要目標。例如,總部在杭州的萬向集團收購了美國伊利諾斯州的一家公司,目的是獲得其技術。由于技術的制約,中國企業試圖通過并購國外公司,以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企業競爭力。 第三種解釋,市場的擴張需求。國內市場競爭慘烈,價格壓力越來越大;而在海外市場方面,也受到東南亞、南美國家的競爭。許多企業意識到,品牌產品比代工產品更有利可圖。這種情況迫使公司必須進行創新與改進,擺脫廉價品制造商的形象。 一些政治經濟學家還樂觀地解釋,“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按照多邊貿易機制和世貿組織的協議、規則參與全球貿易體系的競爭,這個戰略意義尤顯重大。 從過去嚴格限制資本流出,到現在鼓勵企業“走出去”,這被西方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是中國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措施。中國經常項目、資本項目近年來一直呈現雙順差,外商直接投資繼上年勇攀世界第一后,2004年再創歷史新高。國際“熱錢”也因目前人民幣和外幣的利差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如過江之鯽,豪賭人民幣升值。 為積極配合企業的“走出去”戰略,中國政府也不遺余力地從政策和體制上放松管制,并為其保駕護航。2004年開始,國家外管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放松購匯管制、放開“走出去”企業試點,允許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售付匯等。這些措施都將推動著中國企業“走出去”。 昂貴學費誰來付? 回想20世紀80年代,許多日本公司在國外大量收購資產和好萊塢電影制片廠時的情形,出價之高,令全球咋舌。中國吸取日本的教訓了嗎? 答案是沒有。 大型國有企業所處的市場都有“保護傘”:或者處于半壟斷地位,如石油公司,或者所在行業的“門檻”很高,即建一家企業需辦各類繁瑣的證件,如汽車業。這就保證了這類國有企業能獲得豐厚的利潤。他們經過多年的經營,積累了大量資金,如今,他們可以用其購買海外資產。但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出價過高。例如,上汽兼并韓國雙龍,付出的代價明顯比美國福特兼并韓國大宇大(見本刊2004年11月號)。 另外,中國企業在處理由于收購而順帶的巨額債務上,也存在著經驗不足。由于像聯想和TCL這樣的企業展開收購時,大都采用現金交易,極少用股權置換,這對于現金流很少的國內企業,是一個重大的挑戰。許多打算開展交易的中國企業可能也是在浪費時間:制定了目標,但沒有堅持到底。“更常見的是,到了關鍵時刻,它們不是缺乏技巧就是缺乏資金”,一位駐香港的投資銀行家表示。幾家中國公司已進入美國和歐洲資產收購方的最后候選名單,但最終沒有成功。 據銀行家們稱,大量交易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中國企業的管理人員幾乎沒有并購方面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