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中關村今年將掀起第三波納斯達克狂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14:54 《經濟》雜志 | |||||||||
文/本刊記者 周季鋼 一批新銳的芯片設計領域和網絡安全領域公司正在中關村內創造著奇跡。2005年中關村的中星微、德信無線、百度、大唐微電子等企業將在納斯達克第三次上演中國奇跡。 提及中關村,您首先會想到什么?海龍電子城還是聯想方正?
在博客中國創始人方興東的新作《中關村失落》中,用了以上的問句將讀者的神經迅速繃緊。 方興東認為,海龍電子城是做貿易,是“貿工技”時代留下的“余孽”。聯想是將“制造”做到了極致,聯想收購IBM的PC部門在方興東看來是聯想在技術創新方面毫無作為的一大佐證。方正也似乎日薄西山。這些企業,都一度是中關村的代言人,甚至一度是中國技術創新的旗幟,在方興東的論述中,這些輝煌如今不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郭勵弘更悲觀地表示:不要對中關村抱以太大的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甚至有人嘲諷說中關村已經淪為水貨與盜版的天堂。 然而這些言辭激烈的批判者沒有注意到,一批新銳的芯片(IC)設計領域和網絡安全領域公司正在創造著奇跡。業內人士認為,2005年中關村的中星微、德信無線、百度、大唐微電子等企業將在納斯達克第三次上演中國奇跡。 中國第一批在納斯達克IPO的公司幾乎都是北京公司,他們是新浪、搜狐等一批新概念企業;第二批在納斯達克IPO的公司幾乎都是上海公司,是盛大、攜程、易趣、51job等服務見長公司;而中國第三批在納斯達克IPO的公司又將出現在北京,中關村里一批掌握著國際最尖端技術的企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第三批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高科技公司。 第三次納市狂潮 方興東關于中關村技術創新之死一說,立即遭到了激烈的反駁。中關村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衛說:“說中關村死了完全是荒謬的結論,中關村有14000多家企業,隨便選出幾百家都夠得你瞧! 北京工業促進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處處長梁勝說,“梁勝博士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他,他根本不了解中關村! 就創新能力而言,清科公司總裁倪正東表示,“中關村不會死的。中關村永遠是中國創新的一個搖籃,這是不可否認的! 至于《中關村失落》中所引用的數據,方興東也承認,他所引用的都是媒體公布的數據,絕對真實是不敢保證。 風險投資(VC)的數量是IT行業興衰的風向標。2004年,正是VC在中國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2004年中國VC總額第一次突破100億人民幣,這使得中國的VC市場排在全球第三。在退出方面,中國有超過20家企業在海外上市,中國投資界的代表人物、信中利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汪潮涌將2004年形容為“彈冠相慶”的一年。 根據清科公司出具的行業報告,2004年中國創投總額達到12.69億美元,其中80%投向了IT領域!斑@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比較后期的、譬如新橋的投資還沒有算進去!蹦哒龞|如是說。 在這些投資中,上海占據了總量的27%,居第一位;北京占據了19%(在IT業內,北京指泛中關村,中關村包括海龍周邊地區以及上地、朝陽、亦莊等區域),屈居第二。 汪潮涌認為,2003年上海名列榜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芯國際獲得了巨額融資。2004年,上海獲得了一筆6000萬美金,一筆5000萬美元的投資,包括中芯國際上市以后對整個產業鏈的拉動,使得很多VC做出選擇的時候,天平偏向了上海。 對于中關村企業的IPO不盡如人意,汪潮涌認為,高新產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定格在兩三年這樣短暫的時間范圍內評價中關村的生死。關于2004年中關村公司IPO很少,汪潮涌認為是產業周期的問題。 汪潮涌認為,北京有著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人才優勢,并在一時間內產生了大量的技術,所以中國第一批在納斯達克IPO的公司幾乎都是北京公司。 中華創業家協會副秘書長林莉認為,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其企業的創新力和在對品牌的打造上更具有優勢,上海則具有非常濃厚的商業氛圍,所以上海的企業在國際化和規范化方面的優勢更為突出。汪潮涌將上海的優勢理解為執行力和服務力,兩者異曲同工。 確實,引領中國企業第二次納斯達克IPO熱潮的盛大、攜程、易趣、51job、第九城市等都是以服務見長的上海公司,當然也包括風光無限的中芯國際。汪潮涌直言不諱,“不能完全把中芯國際看成具有多么大創新能力的公司,他從事的更多的業務是芯片的加工! 汪潮涌進一步認為,第三批上市的公司將出現在芯片(IC)設計領域和網絡安全領域,這一次IPO熱潮將出現在北京。據分析,2005年,中星微、德信無線、百度、大唐微電子等企業將在納斯達克上演中國奇跡,其中德信無線上市后將擁有超過4億美元的市值,是手機模塊設計行業的奇跡。 大唐微電子、中星微電子等IC設計企業,占據了IC產業鏈的最高端,隨著獲得7000萬風險投資的大唐微電子以及獲得2000萬美元的中星微電子對整個產業鏈的拉動,北京將有更多企業受益,將來的IC制造也將朝北京聚攏。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四廠已定居北京,也是中國第一座12英寸晶圓制造廠。預計到2005年底,中芯國際北京工廠的產能為45000片/月(以8英寸等值晶圓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