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1億美元并不多 說中國外資過剩尚早(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31日 11:05 環球時報 | |||||||||
專家認為:中國目前不存在利用外資過度的問題,但應做好“選資”工作,抓住全球產業轉移的機會吸引更多優質資金 本報記者 龔雯 編者按
中國自2003年超越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吸引外來投資最多的國家以來,社會上的爭論隨之而起。數千億美元的外資是否已經過剩,外資是否會壟斷中國經濟?本文將以翔實的數字為您揭開謎底。 1月2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4年中國經濟運行數字,其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6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3%。截至2004年底,全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已達5621億美元。 外資投入產出的效率在提高 從1979年7月1日頒布《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起,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FDI)已有25個年頭。上世紀80年代中國實際吸收FDI年均僅20億美元,90年代年均增至328億美元,本世紀以來(2000—2004)年均則高達509億美元。隨著總量規模的擴大,外資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從1992年到現在,外資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比重已由7%增長到33%;外企稅收占全國工商稅收比重由4%增長到近20%;實際使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由7.5%發展到10%左右。與此同時,外資企業進出口占全國進出口的比重目前已達到近60%。可以說,具有“外向型天性”的外企無疑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軍。 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外資在中國工業、稅收中的比重增加的同時,投資比重卻沒有成正比地加大。10%的投資比例,低于12.2%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10.3%的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說明我國的外資投入產出效率比較高。 外資并不足以控制或壟斷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 目前從國內不同層面傳來一種聲音:中國引進外資是不是太多了?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說,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引資太多會危及我國經濟安全;二是外資帶來的某些競爭會對國內企業產生不利。 金伯生認為,這兩種擔心都是不必要的。從安全性看,外商直接投資并不足以控制或壟斷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2002年,我國發布新版的《外商投資生產指導目錄》,其中將生產行業劃分為四類,分別是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外資進入的。因此,并不是所有行業都對外資敞開。從中外企業競爭的角度看,25年的引資實踐證明,我們的企業正是在市場競爭中實現了優勝劣汰、發展壯大。何況,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3年來,對服務業等最敏感領域的開放是漸進式的,外資并未對國內主要產業形成明顯沖擊。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胡景巖指出,從各行業實際利用外資的比例看,外資只是在少數行業占有較大份額,如占到我國機電產品銷售額的70%,高新技術產品的84%。此外,由于外商投資企業銷售額中的40%左右為出口額,因此總體來講,目前外資在國內并未形成壟斷。 如何衡量引進外資的多與少 有人認為,5621億美元外資已超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及周邊國家。2003年FDI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55.48%。而馬來西亞是45%,新加坡是38%,韓國是15%.此外,由于在華外商獨資企業所占比重顯著加大,中國經濟對外商直接投資依賴過重已成事實。對此,中國社科院的有關專家反駁說,用25年累計的外商直接投資與當前的GDP相比,這一方法本身就不合適。如果用2004年的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除以中國當年的GDP,得出的比值則要低于不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那么衡量外資多與少的標準究竟是什么?金伯生說,衡量外資規模不能簡單地看幾個數字或比例,而應看引進的外資是否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有益。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功不可沒,吸收外資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資金本身。它們帶來的不單是“真金白銀”,還有國際領先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其人才效應及其波及作用不容忽視。更為重要的是,外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就業矛盾。截至2004年6月底,我國現存注冊外商投資企業約24萬家,僅占全國注冊企業總數的3%,但外商投資企業直接就業人數占全國城鎮勞動就業人口的比重超過了10%。 此外,按照2004年中國實際引資606億美元算,13億人口人均不到47美元。而2003年發展中國家集聚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吸收FDI為497億美元,人均99美元。再看周邊的一些國家,2003年馬來西亞吸收FDI人均106美元,韓國吸收FDI人均78美元,都比我國高。 目前,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累計為5621億美元,其實并未扣除折舊和外商出于經營考慮的撤資。按照國際通用的“固定資產余額”推算,2003年在華FDI存量只相當于我國當年GDP的18%,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 外商投資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金伯生說,根據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我國制定和調整產業政策,不僅是鼓勵外商對華投資,對有些行業也進行限制甚至禁止,就是為了防止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風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防止外資風險的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的。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崇泉指出,應注意到,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在規模擴大的同時,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也在發生明顯變化。 從產業結構看,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高技術領域吸收外商投資持續大幅增長;外商投資設立的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數量迅速增加,在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等行業以多種方式投資設立研發中心近700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已逾30家;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能耗行業新增外商投資得到有效遏制。2004年鋼鐵行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和合同外資金額同比分別下降53%和9%,水泥行業同比分別下降66%、74%,電解鋁行業則沒有新設外企。 從地區結構看,東北老工業基地吸收外資大幅增長,黑、吉、遼三省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合同外資金額、實際引資金額同比分別增長9%、40%和78%;東部繼續保持主體地位,占全國八成以上;中部增勢強勁,規模正在攀升;西部相對增長較弱,但其合同外資金額增幅也比全國平均增幅高26個百分點。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韓國、日本、美國、臺灣省、開曼群島、新加坡、薩摩亞和德國這十個最大的引資地對我實際投資均呈增長態勢。此外,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履約率也升至50%。 中國的外資沒有過剩,今后要更重視“選資” “錢往高處走”,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權威報告稱,中國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國之一。金伯生說,跨國公司把投資籌碼押在中國,就是看中了中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絕對廣闊的消費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投資環境的日益改善,宏觀調控帶來的積極效果,加之中國成為跨國企業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外商在華投資升溫是必然的。 但是,目前我國有部分地方在引資過程中不考慮資金效應、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盲目招商引資,重數量輕質量,有的地方官員仍將合同多少作為政績指標。長此下去,我國的產業政策、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的最終效果將受影響。所以,引進外資必須要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項目為主流,使其更加符合我國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向。金伯生說,近期,大量有較高“含金量”的制造及研發環節從發達國家向外轉移,跨國直接投資也從制造業外包為主轉向服務業外包為主。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全球服務外包總值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長,這為我國擴大外資“盤子”提供了難得契機。面對中國宏觀調控,外商來華投資不降反升,正是因為我國宏觀調控與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大趨向基本一致。跨國公司在其全球經營戰略調整中,競相將中國作為首選的世界生產乃至研發基地。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外資主要是解決資本缺口。而今,引資的外部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從商品市場看,目前全國600種重要商品中,約有85%的商品供過于求,僅有為數極少的商品供不應求。從貨幣市場看,我國已擺脫資金短缺。截至2004年底,銀行存款總額超過貸款總額達6.48萬億元人民幣。因此今后“選資”將成為我國引資工作的重點。現在,一些省市引進外資都很講究,上海、江蘇已將“投資密度”作為招商指標,廣州、深圳將外資更多地引向IT、先進制造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近日發表觀點說,我國不存在利用外資額過度的問題。當前全球吸引外資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發達國家也在加大引資力度。我們應當跳出所謂“多與少”的論爭,保持吸收外資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莫要錯過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