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快評“洋奶粉”事件
中消協為何“失聲”?
新西蘭恒天然原料濃縮乳清蛋白受肉毒桿菌污染事件已持續發酵多日,涉事企業都在爭相發布公告,召回涉事產品。然而,代表廣大消費者利益的中國消費者協會,卻一反常態,在本次事件中噤聲。(8月8日人民網[微博])
恒天然事件也是一張“試紙”,連日來,消費者見識了各色廠家迥異的應對與相似的反應,到處都是危機公關的大戲。有召回、有停售、有退貨,但就是沒有賠償。
出事兒了,消費者除了關心事兒有多大、影響幾何,更關心的是權益受到侵害后的求償權。因為貨架上的奶粉,可以處理;吃進肚子的奶粉,才是大隱患。記者致電這些企業時,得到的僅僅是“相關問題請看公告”的敷衍回復,而企業公告里提供的所謂“關愛熱線”,沒有一個能打通。有些賬,賴是賴不掉的。2008年三聚氰事件后,中國內地乳業一蹶不振,都以為是質量的根源,其實想想,令消費者齒冷心寒的,恐怕還有敷衍塞責的賠償姿態。
在食品安全層面,中國似乎還沒有狠得下心來真正落實懲罰性賠償。2010年實施的侵權責任法雖然首次提出“懲罰性賠償”、“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但對食品質量問題尚未造成“死亡或健康嚴重損害”的情況如何辦,卻依然語焉不詳。一句話,食品召回與賠償制度,在我國幾乎還是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結果呢,就只是力度有限的罰款了事,消費者并不會對涉事企業構成多大的成本壓力。回頭看看,食藥企業出事兒也不是一兩天,有幾家法院支持過消費者個體的訴訟請求呢?
企業的傲慢,來自于資本的天性。消費者的弱勢,根源于制度的袖手旁觀。恒天然出事后,事關多家龍頭企業,這個時候,分散的消費者,力量是孱弱而有限的,在求償程序上,也會遇到不專業的麻煩。于是,我們難免會惦記經常“炮轟”開瓶費等各種潛規則的中消協,很遺憾,事發這么久,身為消費者娘家人的中消協似乎并沒有發聲的跡象,更別說一貫的“炮轟”作派了。有好事者以“恒天然”、“中國消費者協會”為關鍵詞搜索,最近的一條來自6月1日的新聞,題為《恒天然攜手中國消費者協會共同開展乳品消費偏好調查》。
在恒天然“遺忘”賠償的時候,中消協實在有必要哪怕是溫柔地提醒一嗓子。何況,涉事企業并不“自覺”,在后續賠償姿態上看不到任何“道德血液”,此時,中消協如果繼續沉默,不僅讓人浮想聯翩,也會令人質疑其性質與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