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寧
去年5月,有媒體就報道稱,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區(縣)長負責制。這是部分地方政府主動出擊,值得肯定。如今,國務院首次明確,意味著各地政府都要把食品安全納入政績考核,這是強制性的。顯然,此舉為食品安全監管者套上了一道“緊箍咒”。
不過,食品安全納入政績考核,在這個《決定》之外,還應該制定合理的考核細則,即怎么“考”,誰來“考”,“考”后怎么辦?而且,在考核之前,還應該進一步明確責任,因為食品監管仍然是 “九龍治水”的局面,發生食品事件之后互踢“皮球”的現象很多。也就是說,明確食品安全監管責任是考核的前提。
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不僅要納入地方政績考核,還應該納入到對國家相關部門的考核內容中。因為農業、衛生、質檢等部門,不但是食品安全標準和行業法規制定者,也是食品標準和制度的落實者。從以往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來看,標準滯后、標準空白、標準打架很常見,必須讓政績考核來鞭策食品標準進步。
當然了,無論是對地方政府,還是對國家有關部門,食品安全納入政績考核只是一個方面,“刑上官員”同樣重要。《刑法修正案(八)》增設了“食品安全瀆職罪”,這一罪名主要是為監管者而設,但能否落到實處還有待觀察。如果政績考核與“刑上官員”同時發力,相信食品安全現狀會大有改觀。
在為食品安全納入政績考核鼓掌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即食品安全在政績考核中究竟能占多少分量,占多少比例比較合適。這是因為政績考核已經變成了一個“框”,這個“框”陸陸續續已經裝進不少東西,如果不能分出個輕重來,食品安全在政績考核中很可能被 “淹沒”,考核價值難以充分體現。
從各種報道來看,有的地方政府自覺把安全生產指標、畢業生就業指標、穩定房價情況、居民“幸福指數”等納入到政績考核范疇;而節能減排、打擊侵權和假冒偽劣等內容則是國務院或國家相關部門強制納入地方政績考核中;再加上地方政府必不可少的考核指標——GDP等,可見,政績考核內容非常多。
政績考核內容越多,說明政績考核在進步,不再 “唯GDP論英雄”,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隨著考核內容的不斷增加,每項考核內容的比重都在降低,考核價值都在弱化,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如果在諸多需要考核的內容中,不能分出主次、輕重,重大事項的考核價值就打了折扣,例如,食品安全考核。
雖然說很多政績考核內容都很重要,但是,“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直接影響到公民最基本的權利——生命權、健康權,所以,食品安全在政績考核中的分量應該最重,所占的分值應該最多。只有如此,各級監管者才能真正重視起來。
需要提醒的是,在行政考核體系之外,還應該讓民意參與考核,以避免行政監管者“自己考核自己”的嫌疑。另外,過去節能減排納入政績考核后,有的地方采取強行拉閘限電以應對考核;信訪納入政績考核后,有的地方為了政績采取截訪等粗暴方式。因此,食品安全納入政績考核時,也要警惕極端行為出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