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燕之屋等血燕亞硝酸鹽超標 > 正文
金絲燕吐血而成血燕,本身就是凄美的傳說。這個傳說因為金絲燕筑巢生存的方式而凄美,被人視為物以稀為貴的奢侈品已屬殘忍?墒鞘袌錾狭魍ǖ难嗪写罅康膩喯跛猁},且很多屬于用膠水、其他原料及鳥糞熏蒸而成,就是典型的商業欺詐了。更為諷刺的是,當國內市場曝出所謂的血燕問題后,竟有人盜用大馬官員導演了一場“辟謠”的發布會鬧劇,更凸顯這場商業欺詐的內幕很深水很渾。(本報昨日17版報道)
事實上,真正的血燕產量極低,主要產于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地,但大多數消費在內地市場。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劣質血燕東窗事發之后,為何會有所謂的假大馬官員發布會來混淆視聽了。
不過,稍有常識的人都明白,市場上泛濫而昂貴的血燕不可能是真品,但血燕在國內的市場消費鏈依然強勁,意味著國內畸形和非理性的消費文化。所謂畸形,即買血燕者的目的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送禮而構建關系鏈;所謂非理性,即真正的消費者以食用血燕而體現身價而追求虛榮。也正因為如此,血燕的商業欺詐才能在中國市場堂而皇之,因為市場鏈的每個環節心照不宣地共同演繹著一出 “皇帝新裝”的游戲。只要大家不挑明這場騙局,所有人都甘之如飴地配合著如此的商業欺詐。
媒體的曝光,監管者的跟進,還是戳穿了血燕市場的西洋鏡。在我看來,這樣的曝光和監管,正本清源的不應僅僅止于血燕產品的質量,而在于矯治國人的消費文化和心理。就產品而言,血燕產量極低,而且原產地較少。既然中國是消費血燕的大市場,有關方面就應該制定血燕產品的量化標準,并在進口和檢驗方面設定規則,沒有規矩的約束和產品質量的界定,血燕欺詐的魅影在中國市場就會陰魂不散。
就國人的消費習慣而言,人們習慣于不惜代價消費稀有的東西,講求物以稀為貴的排場,追求一枝獨秀的個體面子。如果單純是指人造的奢侈品,有一定經濟實力者擁有如此消費觀無可厚非。但是,若這種消費以破壞甚至殘害動物的生存為代價,這樣的消費習慣就是不人道的,甚至是變態和畸形的。魚翅、燕窩、熊掌、猴腦等等被老饕們嗜好的皆屬此類,這和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不相兼容。因此,從保護動物的角度,從人道的立場,遏制住自己的消費欲望,重構健康的消費習慣至關重要。
不過,消費觀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僅靠自律恐怕無濟于事,這就需要監管者的跟進,以他律來約束國人的消費習慣。譬如,現在中醫中的虎骨膏已經被禁用虎骨,象牙制品也明文規定禁止進口。這些監管舉措同樣可以為血燕市場作為參考,立法禁止進口和消費才是最佳手段。
張敬偉(江蘇 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