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統計顯示我國近一半“房奴”房貸期限長達30年,北京54%的購房者貸款百萬以上。
央廣網北京11月22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住宅樓群。高樓林立的繁華背后,隱藏著人們的焦慮,其實我們中的很多人一生都在為了房子打工。
在房價一路攀升的市場環境下,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越來越多的“房奴”選擇大額、長期貸款。最新發布的一份全國重點城市房貸市場調查報告顯示:通過貸款方式購房的用戶中,有49%的人選擇了還款期限最長的30年。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中,深圳選擇30年按揭年限的用戶占比最高,達到75%。在申請額度方面,北京最大,54%的購房者需要貸款100萬以上,其次才是廣州、深圳、上海。
我們來看國家的貸款政策:首套房貸利率打折優惠,二套房貸上浮不低于10%。對于銀行來說,房貸年限長,而企業貸款三五年就可收回,無論資金成本還是風險成本,房貸都不占優勢。況且,房價畸高,導致房貸風險日增。在房地產泡沫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蘊含的風險在不斷加大,房貸對銀行的風險也在持續上升,銀行發放更多房貸的意愿在下降。
接近年底,房貸不好批了,趁著銀行“收緊”房貸的機會,部分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又躥了出來,不僅頻繁發送攬客短信,還說可以“以房貸房”。這些公司采用的墊資方式,實際上是利用銀行放款的時間差賺取高額“服務費”,但對于貸款人來說,風險非常大,而樓市的“瘋狂”,又很可能拖垮銀行。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微博]對此發表評論。
我國有五成房奴要背債30年,其中北京54%的購房者貸款百萬以上,當前的情況是畸形的么?
向松祚:如果單純從按揭的比例來看,這是一個正常的狀態。現在是需要分析的是,三十年按揭貸款里居民個人還款的壓力,也就是每個月還款的數額與家庭收入的比例,這是個非常引人擔憂的問題。有的家庭按揭貸款每月月供的金錢超過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國際上可以承受的可持續比例不應該超過三分之一。如果有家庭成員失業了,或者家庭未來的收入大幅度下降,就有可能讓按揭貸款人還不了貸款,這個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另外, 2009年以后買房的人相當多,大部分人是買房投資的,并不是為了自住,這個比例其實在大城市相當高,但是現在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顯示這個比例有多高,有人認為超過了50%,這就會為房價的下調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如果房價下調,不排除有些地方、有些人會出現負資產的情況,而這個風險就必須由銀行來承擔的。
對于國內的房地產市場,一些房地產大佬已經感到不安。萬科董事長王石認為,現在地產業處于泡沫之中。而地產巨頭大連萬達集團已進軍娛樂業,中國新晉首富、董事長王健林承認,國內部分地區正經歷房地產泡沫,不過他認為那些都是“可控的”。香港大亨李嘉誠長期看多中國經濟,但最近也開始出售名下的內地資產。怎么看待樓市泡沫?
向松祚:中國房地產的泡沫是非常嚴重的,這個觀點我從來沒有改變過。如果說過去10年經濟政策有巨大失誤的話,這個失誤就是房地產依賴型的經濟模式。什么是房地產依賴型的經濟模式?地方政府依靠賣地,依靠推高房價來獲取財政收入,很多企業,不僅僅是房地產商,包括制造業企業也瘋狂進入房地產市場化去賺錢,去彌補他們在其他行業的虧損。很多人都覺得買房子來保值、增值、來賺錢、投機,這種經濟模式怎么可能長期持續下去?這是一個簡單的常識,其實不需要什么復雜經濟學原理的論證。
同時,很多大城市的房價與家庭平均收入的比例已經無法想象了。美國在次貸危機最嚴重的時候,房價與家庭平均收入的比例也沒有超過10倍,一般也就是7-8倍,正常情況下應該是4-5倍,F在我國很多地方已經超過30倍、40倍了,平均都20倍以上,這種情況怎么可能持續下去?
很多人可能持有很多套房子,為了變現,大家預期都不錯,覺得房子還會漲,有些房產商不斷放話,說未來房價永遠不會跌,世界上有永遠不會跌的事嗎?未來一旦房價開始下跌,人們就像失火逃生一樣的,瘋狂奔向出口,這個時候誰來接這個盤呢?
國家政策是有巨大的失誤,現在還有可能補救,補救的辦法就是房價能夠平穩的回調,不至于造成劇烈的沖擊。所謂可控,就是未來總有人要承擔損失,只不過承擔損失的方式是非常劇烈的,對經濟造成的危機是非常大的,那也可能比較平緩,對于國家,對企業,對個人的影響就相對要小一點。現在到了大家要從系統性來思考房地產市場的問題的時候了,不能再等了。
法興銀行中國經濟師姚煒分析說,“如果考慮到產能過剩、中小城市房地產泡沫等潛在因素的負面影響,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可能已經接近10%,遠高于官方公布的1%的水平! 數據有沒有這么悲觀?
向松祚:作為一個銀行的首席的經濟學家,我也必須坦率的承認,實際的銀行貸款所面臨的風險肯定比目前公布的不到1%的不良貸款率要高。很多人不相信不良貸款率低于1%,但是不是有10%這么高,我覺得也沒有這么悲觀,我個人的判斷可能在2%、3%左右。另外,銀行貸款不良貸款的出現和解決、化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會一下子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