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市國土局在官方網站掛出兩宗地塊的收回公告,稱因公共利益需要,收回去年以56.2億元出讓的當年全國總價地王南京濱江2號地塊。地王被收回一時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曾經的地王為何會被收回?地方政府對于土地財政的依賴何時才能結束?地方財政模式還可以有怎樣的創新?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沈竹和著名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微博]、張鴻、特約評論員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共同評論。
南京收回地王,北京,上海再出地王。一收一捧之間,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是否將發生改變?財政收入放緩,地方政府的錢袋子又該何去何從?
7月5日,南京市國土局在官方網站發布地塊收回公告,稱因公共利益需要,收回去年出讓的南京濱江2號地塊。這幅地塊總出讓面積為36.4萬平方米,規劃性質為商住混合用地,地塊綜合容積率1.99,中冶置業旗下的南京濱江老城改造公司于去年11月以56.2億元的底價拍下,一舉奪得當年全國的總價地王的稱號。
中冶集團2012年的財報顯示,公司已支付2號地塊的竟買保證金人民幣11.3億元,距地塊總價56.2億元有著不小的距離,另據報道,中冶2012年業績大幅下滑,公司2012年虧損約69.52億元。
有收回地王的也有不斷拍出地王的。上周,一度被叫停的北京夏家胡同地塊拍賣重新舉牌。
拍賣師:2萬8000平米80號,第3次。
最終,茂源地產以17.7億元和配建3.8萬平米公租房的條件勝出。媒體測算,以建安成本4000元每平米來計算,扣除公租房以后,折合商品房樓面價達到42000元每平方米。
就在同一天,上海的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地塊開始拍賣,齊氏家起始價25.82億元,現場參與競買的包括萬科,金地,中海,招商,卓越等8家開發企業。
主持人:請各位競買人理性競價,主持人也有點hold不住了,不好意思。
經過323輪的競價,萬科最終以48.7億元的總價拿下了這個地塊,上海年內總價地王時隔7天再度刷新。經過測算,這個地塊成交樓板價,每平方米達到2.14萬元,溢價率達88%。近幾個月,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整體呈爆發式增長態勢。
新華社援引一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到6月份,全國城土地出讓金為7629億元,同比增加了47%,土地溢價率為16%,今年前5個月,土地出讓金各月同比增幅均在三成以上。溢價率也在高位運行。5月份,創下了新高,達到了21%,老地王退出,新地王上場,土地市場,地方財政,何去何從?
張鴻:地方政府是不是得像中國足協一樣,賠人家一把?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一方的說法就是政府說公共利益需要,我們現在的規劃和原來規劃不太一樣了,有一些變量。那么如果是因為政府的規劃改了,導致人家不得不退地的話,那就意味著地方政府是不是得像中國足協一樣,得賠人家一把?對不對?因為你改了,人家虧了,對吧?還有一個說法是,這個新聞后面會綴上,中冶集團上半年虧損了,沒錢了,資金鏈斷了,如果你這個企業資金鏈斷了,你弄不了的話,你說讓政府收回去就收回去了,那是不是你也得再虧損一點?所以要是僅僅是政府一紙公告說這個就退了,然后雙方沒有任何有損失,那這個我覺得關系太好了,這是不好理解的。
馬光遠:地方政府和中冶找到了共贏之道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謎團,我從這些新聞媒體的報道來看,有可能有這么幾個原因。一個是中冶,中冶本身因為是虧損的,在去年的上市公司虧損排行榜上,他是排在第三位的,那么可能他沒錢了,交不了錢,但是又好像有人講說錢已經全部交了,所以這是一個謎。第二,因為他是全國的總地王,地王里面的地王,國土部要開始調查了,一調查的話,緊接著就要退地王了,那么我們想這里面有沒有別的貓膩?這很可能會有如果沒有任何貓膩的話,那到國土部進行調查的時候,不會作出如此大的一個反應。第三個情況可能是什么呢?去年賣地的時候,因為去年土地市場比較低迷,能夠賣出去一塊已經相當不錯了,但是今年人家各地出的地王的溢價率,也就是說我的女兒我出嫁的時候嫁便宜了,嫁妝要的太少了。這塊地當年賣的時候是沒有溢價的,標價就是56個億。
從目前雙方的反應來看,應該說雙方找到了共贏之道,也就是說你的女兒我不要了,給你退回去,同時大家都感覺還很舒服。
連平:今年地方政府對資金的需求較大 今年土地財政的現象會比去年更加明顯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覺得這個現象恐怕得不出這樣的結論,說地方政府不差錢,我覺得地方政府對于資金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一方面,目前政府換屆基本都已經到位,那么新的政府又有新的發展的目標,從而需要大量的投資;第二個方面,在發展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等各個方面都需要用錢;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他過去已經借了很多的錢,那么未來還需要還錢,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是這個融資平臺還債的,相對來說是一個高峰期。
我覺得可能今年土地財政會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年份,也就是說,今年土地財政的現象會比去年來說要更加的明顯,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從現在整個經濟運行的情況來看,增長的速度是在放緩,那么企業的狀況不是很好,這個企業的效益,我們看到明顯的增速是在放緩。那么對于政府來說,無非是兩大塊,一塊就是賣地而得到的收入。另一塊就是稅費,因為經濟增長狀況不太好,所以稅的收入的增速肯定會比前些年要來的低,我們肯定最近中央政府也好,地方政府也好,這個稅收增長在這塊來說是相當慢的;而且從費來說,今年按照國務院改革的目標可能很多方面的稅還要減少,所以稅的收入的增長也是不容樂觀的。
馬光遠:加大推地量是地方政府創收的主要方面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我們今年看到,在我們經常關注的幾個數據里,GDP增長,城鎮居民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CPI,還有財政收入里,我們經常以前講財政收入增長過快,兩位數,甚至20%以上的增長。那么今年我們看到個位數,在我們關注的幾個數字里,財政收入的增長是最低的。那么在這里面,稅收的增長放緩是一個主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稅收增長放緩,那么對土地的依賴就會成為必然,而且上半年我們看到整個土地市場、整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新一輪回暖的情況,所以對地方政府來講趕快推地,加大推地量,加大完成以前的土地規劃,就成了當前主要的任務,而且成為創收的主要方面。
張鴻:對地方政府來說 賣地是最簡單的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現在我們的做都是正確的事情,就是包括我們減稅,然后讓地方政府能夠有更好的一些民生上的支出,但是減稅,你還要增加支出,你稅收入本身減少了,然后你支出再增加,地方政府就面臨著收入的問題,這個問題怎么辦?那就尋找這個路徑依賴,賣地是最簡單的,這么多年來就是靠賣地來的。而且剛才連平先生說的,我覺得特別贊同的一句話就是,今年,還有明年,就是短期內,這個還債的高峰期來了。因為過去地方政府就是這么多年來,地方政府可能只賣地,我花就完了,我把未來的地賣了花了就完了,現在我們到了開始紅利減少了,開始還錢了。但現在,地方政府不光要掙本年的錢,還要還原來的錢。所以審計署有一個報告說的非常清楚,有一些樣本城市,4個省,17個省會城市以土地收入償還的本息是2315億,它占到2012年當年可支配的土地收入的1.25倍,也就是說你要還的錢,你土地全賣了還不夠。
連平:地方政府現在手里有的主要是稅和費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當然地方政府從現在運行的情況來看,主要是稅和費,剛才我們講了增長的空間不大,當然將來他遇到還債的困難的時候,當然他的資產可以出來發揮作用。比如說是手中擁有的一些資產、一些股權等等,將來都可以變現。還比如說它相關的一些上市公司,將來上市公司可以在市場上拋售掉,還有一些雖然不是上市公司,但是股權也可以是通過私下里轉讓,也可以變現。
馬光遠:地方政府依賴土地收入到一定程度后 對實體經濟的擠壓會很嚴重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事實上這么多年以來,土地財政的依賴癥到了什么樣的程度?我的好朋友管青曾經做了十多年的一個研究,這10多年的一個變化是什么?從1989年的時候,土地收入只有四點多億,到2010年三點多萬億,那么十多年的時間面,土地收入增長了七千多倍,那么地方財政對土地收入的依賴的比例增長了多少?他的土地是增長了308倍。那么到2010年的時候,地方政府對土地收入占的比重達到多少?連平先生講30%,40%都是好的,那么全國平均達到了70%以上,這是很嚴重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只剩下土地收入了。如果地方政府依賴土地收入,我倒覺得還債還是另外一回事,關鍵是到一定程度以后,對實體經濟的擠壓這是很嚴重的。
曹遠征:財政體制改革是處理土地財政最核心的問題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土地財政)是依賴于財稅體制改革,重新梳理財政在整個經濟中的功能,與此同時,還要樹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和財權的安排,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你才能談到怎么來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說財政體制改革是最重要的,是處理土地財政最核心的一個問題。
馬光遠:地方政府的負債增長相當快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今天,財政部副部長對記者答問的時候說,新一屆政府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把地方融資平臺的家底摸清楚,這說明什么?說明在我們以前2010年,10.7萬億債務的基礎上,今天過了三年以后,這個債務是多少?我們還沒有一個官方的數據。但是這個債務的增長,我們從片言只語去看,這個增長是相當快的,那么我們還看到中央領導講,我們要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我覺得這個刀刃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地方政府負債過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不該干的事他干了,有些大的一些投資根本沒必要,這些投資完全可以讓民間投資去投資,政府支持太多的話,你當然沒錢了。
我們想,第一個是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地方債)搞清楚,因為猜測非常多。我看到一個大概的數據是30多萬億。
張鴻:地方債到底是多少 希望能有個明確的數字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到現在為止,地方債到底是多少?我們得到了兩個數字,一個是10.7萬億,這是2010年的,一個是今年上半年的36個城市的3.85萬億,這兩個數字都來自于審計署。所以我也希望財政部既然有這樣的一個表態,那你和地方政府,和銀行好好對對帳,我們能夠盡快地看到這個對帳單,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明確的一個對帳單的話,你接下來所有的政策都師出無名。我們現在沒有數字,所有的數字都要猜,如果我們說一個特別多的話,我相信地方政府會出來辟謠說,那個數字是假的。
曹遠征:最重要的是財稅體制的改革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隨著就業的壓力不是很大,那么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動力就在減弱,因為過去說發展經濟是為了保就業,就業壓力不大,然后政府是不是會退出一部分經濟活動,不要那么去辦,更多的投資和國有企業,那么它的開支壓力就會減少,有些支出責任可能原先是中央政府。比如說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這都是中央政府的責任,如果中央政府把責任再承擔一部分,你會發現地方的支出就會大大減少。如果地方支出大大減少,那么它就不需要急著去融資去找錢。那么在這個基礎上,你再來看怎么給地方配財力,這是一個思路,這是財稅體制改革思路,如果這一套思想沒有的話,其它問題都是變成技術問題,怎么理財怎么弄,這都是技術問題,最重要是財稅體制的改革。
(《央視財經評論》欄目播出時間:周一至周五21:5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