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
全國兩會已經開始,但到目前為止,輿論期待的兩會“炮手”并不多見,倒是一些代表、委員提出了雷人議案或拋出了“雷語”,如“建議四大節(jié)假日全國免費坐火車”,“每人捐一筆工資做慈善”等。
類似建議和話語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在現(xiàn)實中沒有一點可行性。對于這種毫無質量的議政,可以說不稱職。而不稱職,用政協(xié)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的話講,“意味著67萬人缺席”。朱在媒體發(fā)文認為,一個代表或委員,作用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可能碌碌無為,也可能大展宏圖;可能積極履職,也可能敷衍了事;可能用心準備議案、提案,也可能不費腦筋交白卷;可能暢所欲言、建言獻策,也可能沉默寡言、高高掛起。而這個不同,就看有沒有強烈的“角色意識”。
這個話說到點子上了。中國的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只是把它當作一種榮譽,或者一種獎品,而沒有明確意識到這是一種責任,自己是選民的利益代言人。角色意識不強,也就不會努力地去做好代表或委員,為“選民”說話。
角色意識的缺席也與人大和政協(xié)的制度設計有待進一步完善有關。一方面有些代表、委員參政議政能力有待提高;再加上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并非專職,而是業(yè)余兼做,很少有時間沉下去調研,準備議案提案,因而,出現(xiàn)上述雷人建議和“雷語”也就不奇怪了。
這就涉及另一問題,即兩會要有真正的討論和辯論,發(fā)揮議政的辯論功能。看國外的議會開會時,議員們往往就某一個話題唇槍舌戰(zhàn),互不相讓,為此爭得面紅耳赤是常有之事,甚至在堂堂議會上動粗亦不罕見。筆者當然不贊成立場不一或意見不合就在議堂上打架,但這正反映了議政必須有辯論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多輪辯論,最終取其合理的部分,盡可能地避免議事的片面性和決策失誤。我們雖不一定要學人家,但在兩會這樣一個“議事”場所,也應提倡公開討論和辯論,沒有討論辯論,大家都人云亦云,這樣,勢必會降低議事的效率和質量。
目前,兩會討論的氛圍尚不足,辯論尤其缺乏。有些代表、委員雖然也作發(fā)言,但也基本是表態(tài)式的、學習式的或感受式的發(fā)言,談點感想,表個態(tài),就算盡到了一個代表、委員的職責。但這不是討論,討論必須要有觀點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鋒,允許多種聲音存在,真理總是越辯越明。
所以,要提高代表、委員的議政水平和兩會質量,必須加強代表、委員的角色意識,角色意識一靠個人自覺;二靠從外部進行監(jiān)督。輿論在后一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應該呼吁兩會有質量的議政,代表、委員要對得起自己的身份與職責。除此之外,還要改善代表、委員的遴選機制,并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表達和履職能力的培訓。
目前來說,應該強化兩會的辯論性,提高辯論色彩。這點是可以做到的。會風的改變,不僅在于外在形式的變化,那是次要的,而在于如何開好會,提高會議質量。這就需要領導先帶頭,在發(fā)言時不做長篇大論式的講話,領導作為代表或委員,與其他代表、委員一樣,沒有什么特殊待遇。同時,應鼓勵代表、委員尤其是來自基層的代表、委員大膽發(fā)言,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