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馬一開,好事不一定自然來,或許過量的塑化劑會來。
說是或許,因為要清晰準確地判定人頭馬塑化劑是否超標,眼下似乎還有點困難。按道理說,以當下的檢測手段,判定一瓶酒里面塑化劑是否超標,僅僅需要一點時間和并不太昂貴的檢測費。人頭馬在法國送檢也好,在中國抽檢也罷,總之利用科技厘清當下各方的糾結,讓事件大白于天下,看起來真不難。但偏偏事情就這樣卡殼了。
距卡慕、法拉賓、人頭馬等三大知名洋酒品牌被爆塑化劑超標事件已逾十日,事件越來越明確的只有一項:人頭馬的語氣越來越強硬最初跳出來自證清白,這兩日干脆稱是中文報道“翻譯不精導致”。
這次事件是典型的“兩頭在外”:產品在外,三種被爆查出問題的法國干邑白蘭地被海關拒于國門之外;消息源在外,國內傳播的均來自法國媒體的報道。法國《夏朗德日報》或許沒有想到它的一則“出口轉內銷”的消息,會在中國掀起軒然大波,以至于確實刊登了一篇澄清報道,否認相關產品含有有害物質。但羊城晚報記者昨日在其官網上仍發現了此前惹出風波的文章,其中明確提到“很多法國干邑,尤其是年份久遠的產品存在塑化劑劑量超過中國新標準的事實”。兩篇同時留存的報道,觀點截然不一,人頭馬試圖以后篇直接否認前篇來為事件作結,實在看不出其面對中國消費者的真誠,也缺乏證偽的足夠力道。
事件以“兩頭在外”方式曝光、演進,頗為吊詭:既然外媒此前撰文稱上述知名洋酒品牌存在塑化劑數倍超標的嚴重問題,那為何迄今不見執法部門廣而告之?如若確為捕風捉影,為何不顯身否認之,以正視聽?回溯去年年底白酒塑化劑風波爆發時,質檢總局、衛生部有關負責人就曾透露,部分進口蒸餾酒樣品中也被檢出微量塑化劑,但官方未透露品牌及檢出量。
監管者的沉默令洋酒塑化劑事件持續發酵,消費者則愈發迷惑:法國沒有聽聞大規模爆發人頭馬塑化劑超標事件,是因為中法之間標準的差異,還是人頭馬出口中國產品與其法國消費產品質量有差別?僅僅是該批次人頭馬被抽檢出問題,還是此前進入中國市場的人頭馬等洋酒一直存在塑化劑嚴重超標?諸多困擾,一時間揮之不去。
茅臺被爆超標了,酒鬼酒“鬧鬼了”,這下喝洋酒也不放心了。洋酒塑化劑事件的爆發,亦不會紓緩國內消費者對白酒塑化劑超標的憎惡情緒,真假難辨的信息只會給公眾形成更嚴重的心理壓力: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情,正演化為對瘦肉精和塑化劑的憂心。
吳江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