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實習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全國“兩會”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城鎮化的融資問題也是代表委員們討論的重點。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微博]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消費貸款以及土地流轉等都給銀行提供了一定的信貸機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 ‘三農’、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金融支持,滿足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資金需求。”
此前有專家稱,我國每年“三農”投入的增長幅度約為15%,從2006年~2011年總計投入4.3萬億元,到2012年的年度投資計劃已經超過1.1萬億元。對于這么大的資金需求量,如果僅靠政府支持是不夠的。在今年“兩會”中也有委員提出“城鎮化要靠市場化推進”。
一位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非常大,為銀行提供了一定的機會。銀行一方面業務是吸收存款,壯大資金實力;另一方面,現金還得出去。農村儲蓄率高,養老機制、教育體制、住房體制都還不健全,所以農民花錢比較少,大多選擇存款,如果銀行能夠把儲蓄釋放出來,回歸農村,提高資金利用率,會給銀行帶去良性循環。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出,內地城鎮化融資問題可借鑒國際上的金融工具,比如資產證券化、市政債等,并認為可考慮銀行貸款。
上述信用社工作人員表示,在新農村建設方面,銀行有一些機會,但存在的問題是很多法律政策不配套。銀行發放貸款,對方需要提供抵押物、擔保,但是農村抵押和擔保方面特別是抵押物和法律又不適應。《擔保法》規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設定抵押。因此農村在貸款中抵押物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新農村建設貸款成本高、利潤低也可能成為銀行望而止步的一個原因。
郭田勇認為,銀行想要在新農村建設中獲利,控制好風險,就要進行產品研究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