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外升內貶”意味著什么
□蔡慎坤
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常年出口保持順差,賺回來大量美元,按照正常市場規律,人民幣會迅速升值致進出口平衡。為了不至于升值過快而保持更多出口,必然需要多發人民幣來對沖美元,因而人民幣需求增加,保持升值趨勢。
對內對外的一升一降之間,人民幣“外升內貶”非常明顯。特別是人民幣對內貶值,導致人民幣在國內越來越不值錢。由于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漲,生產制造業普遍出現不景氣乃至賠本賺吆喝,許多企業面對外單“望而生畏”,甚至出現破產躲債或“跑路”現象。
人民幣“外升內貶”,意味著手里的美元隨著人民幣升值縮水,兌換成人民幣又因為國內通脹繼續貶值。特別是貨幣超發已經成為中國發展之路上的“隱形炸彈”,隨時可能爆炸。1996年中國的M2僅5萬億左右,2000年只有13萬億,2008年是47.48萬億,到了2012年,M2逼近100萬億,達到97.42萬億,2013年,超過110萬億。事實上,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貨幣大國。中國的GDP約為美國的1/3,卻支撐著美國1.5倍的M2,發行量遠超美國,接近世界其他國家M2總和。
如此印鈔速度確實驚人!過去10年,中國各地平均房價上漲了5至10倍。中國樓市顯然成了吸收貨幣的最大資金池,而貨幣超發為房價大漲以至地方融資平臺瘋狂舉債提供了足夠的彈藥。
人民幣“外升內貶”,最大的受益者是政府,政府有天然的通貨膨脹沖動,這不僅在金屬貨幣時代表現為偷工減料,劣幣取代良幣,表現在紙幣時代,就是非常輕易地啟動印鈔機,實行量化寬松向市場放水的政策。
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實行量化寬松政策,世界各國都深受其害,而作為非國際貨幣的人民幣持續超發受影響的只是本國國民。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向全球輸出通脹,人民幣大量發行只能在國內泛濫,其通脹之苦完全由國民來承受。人民幣“外升內貶”的主因,根源在于世界貨幣地位的缺失,以及人民幣對沖機制,強制結售匯造成的大量外匯占款,中國大量出口只是賺到了痛苦的通貨膨脹。
人民幣沒有貨幣危機的轉嫁能力,沒有給企業帶來創新能力,也沒有操縱全球資源的能力。由于經濟增長帶來的投資需求,中國依靠貨幣超發維持出口,而不斷向市場投放人民幣來購買美元抑制人民幣升值,進一步加劇了人民幣“外升內貶”的尷尬趨勢。也就是說,中國賺的美元越多,老百姓手里的人民幣反而越不值錢。
截至2013年底,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82萬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意味著央行要多發24萬億人民幣基礎貨幣來對沖。經常項目或貿易順差過大,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央行必須回購美元,從而被迫投放基礎貨幣。超發貨幣又推高了通貨膨脹,房價上漲樓市火爆就是最明顯的通貨膨脹。
如何應對人民幣“外升內貶”的難題,最好的辦法是讓人民幣盡快成為歐元、美元之類的準世界貨幣,通過全球貿易中人民幣的結算身份,強化人民幣的購買力水平。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擴大內需,大幅降低進口食品、服裝、鞋帽、化妝品、嬰幼兒商品等商品關稅,使琳瑯滿目的進口商品進入千家萬戶,從而大大降低民眾的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