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
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
城鎮建設用地特別是優化開發的三大城市群地區,要以盤活存量為主,不能再無節制擴大建設用地,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
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減少工業用地,適當增加生活用地特別是居住用地,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劃定生態紅線。
⊙記者 于祥明 ○編輯 陳其玨
近日閉幕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會議討論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也值得期待。
此次會議提出,“大力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城鎮建成區人口密度。”在業內看來,其實質就是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會議提出,要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城鎮建設用地特別是優化開發的三大城市群地區,要以盤活存量為主,不能再無節制擴大建設用地,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減少工業用地,適當增加生活用地特別是居住用地,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劃定生態紅線。
“新型城鎮化,并不是‘投資拉動經濟’模式的延續,地方政府要改變政策判斷和路徑依賴。”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表示,我國很多地區的“城市供給”已經過剩,“有城無業,有城無市,有城無人”的“三無”現象嚴重。
專家們普遍認為,在此前的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地方大拆大建、人為造城,出現了諸多問題,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正本清源,正是步入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的風向標。
而土地制度改革則被認為是地方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突破口。本次會議提出,按照守住底線、試點先行的原則穩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丁元竹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逐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同地同權同價,可以解決政府以行政手段征地帶來的種種問題,從而更好地保護農民利益,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為農民在城鎮買房、定居提供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