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型城鎮化規劃落地:土地改革分歧仍大

2013年12月16日 14:07  《財經》雜志 微博
                  

  新型城鎮化規劃落地

  “人”的城鎮化、土地利用更有效率、產業帶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規范規劃編制等一系列新型城鎮化方略,隨著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結束而明朗

  關乎中國未來十年經濟增長動力和2億農民工去向的新型城鎮化方略,在2013年底終于有了明確說法。12月12日,一再推遲的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促進城鎮化建設健康發展規劃(下稱規劃)。

  新型城鎮化實質是農民的市民化,這已成各界共識。但圍繞城鎮化的實現路徑、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體制問題,各界存在較大分歧。此次會議通過的《規劃》,比較有針對性地解決了此前爭議不休的一些重要問題。

  “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是中國城鎮化的基本方針。”一位官員說,規劃同時強調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旨在實現人口的異地轉移和就地轉移。

  國家發改委牽頭完成的《規劃》初稿,更傾向于城市優先發展模式。規劃涉及20多個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并提出將在未來十年拉動40萬億元的投資。這一度讓地方政府為之振奮,地方投資沖動亦十分強烈。

  此后,這一方案進行了大幅度修改,至其完稿,已與初稿大相徑庭。例如,城鎮化路徑由過去的大城市帶動模式轉變為更加側重中小城市、城鎮發展模式。由于牽涉部門眾多、利益多元,在城鎮化會議召開之際,類似爭議不止。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11月28日曾表示,過去的城鎮化更多是土地的城鎮化,今后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戶籍改革的措施,將分為四類城市,分類推進,下一步還會有具體的方案”。

  在“地”的問題上,未來將會強調健全用途管制,合理供給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現在住宅用地供應緊張、價格過高,而工業用地供應充足、價格偏低,未來要通過價格機制,壓縮工業用地規模。

  對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傳聞,并不在此次會議決策議題上。目前開放的只有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在“錢”的問題上,有關部門測算,未來七年中國城鎮化建設資金需求預計50萬億元,每年需要7萬億元,資金缺口巨大。今后,國家將允許地方政府發債,把原來的暗債變成明債;允許社會資本進入;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其功能主要為城鎮化服務;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掛鉤機制;完善地方稅體系。

  部分學者認為,中國有3000多個縣,3.4萬個建制鎮,人口眾多,地區差異較大,未來城鎮化發展方式也應多樣化,不宜全國一刀切。中央政府應著力解決城鎮化發展中的體制機制性問題,避免新型城鎮化“穿新鞋,走老路”。

  “(城鎮化)是難,但這些問題不解決,你就很難往前走。再難的問題,底層第一線,還是會有突破和解決方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院教授周其仁告訴《財經》記者,解決這一問題,都要以三中全會講的全面深化改革為指導思想。

  人的城鎮化

  北京市現有常住人口2100萬,其中三分之一為外來人口,相當數量則是從農村來的農民工。這些農民工早已遠離農村生活,常年生活在城市,卻不曾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由于在城市無法落戶,上千萬的農民工,不得不像候鳥一樣,每年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飛來飛去。

  在官方統計中,他們是有名無實的城鎮常住人口。根據中央文件精神,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后,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第一次統計為城鎮人口,中國的城鎮化率也從原來的29%提高到36%。目前城鎮化率為52.57%,但按照戶籍人口來算,目前城鎮化率僅為35%,全國大約有2.3億農村人口“被城鎮化”。

  城市快速上漲的房價,讓絕大多數流動人口無法在城市購房,轉而只能選擇在租金便宜的城郊租住。由于戶籍制度限制,他們及其隨遷家屬無法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這便是學者常說的城鎮內部二元結構。

  這種“半城市化”現象,制約了城鎮化對擴大內需和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更現實的社會問題是,第二代農民工已不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年輕時外出打工,年邁時回到農村養老。他們寧愿在城市待業也不愿再回到農村,如不解決他們融入城市的通道問題,有可能變成社會重大隱患。

  推動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民工盡快落地實現人的城鎮化,是社會各界對城鎮化會議的最大期許。綜合多方信息來看,戶籍改革會有新說法,但是難有“大動作”,預計本次會議會重申放開中小城市戶籍限制,大城市有條件接納外來人口,特大城市仍以限制為主。

  據悉,今后國家有望全面推行城市居住證制度,并逐步剝離與戶籍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持證人在就業、義務教育、技能培訓、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方面享受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待遇。上海、深圳等地已有類似探索,采取積分入戶的方式吸納外來人口。

  但這種制度安排仍然主要針對外來人口中的高學歷或高技能人群,暫時不會惠及農民工群體。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認為,對于城鎮化改革中矛盾較小的問題應予優先解決。例如,已經在城鎮長期定居就業、舉家遷徙的外來人口,應該一次性放開管理壁壘。這樣既可以減少城市戶改壓力,也會由于徹底解決了長期積累的矛盾,獲得這批人對改革的擁護。

  一些經濟發達省份,尤其是勞務輸入大省(市、縣)極力反對戶籍放開改革。因為一旦放開,將稀釋原住居民的社會福利,政府也要承擔巨大改革成本。按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三年前的測算,將一個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居民的綜合成本約10萬元,轉化2.3億農民工,意味著需要23萬億元的總成本,誰來承擔?

  一位財稅專家說,戶籍制度改革滯后與財稅、土地制度改革不配套有關系。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后,省以下政府分稅模式未進行調整,由于進城農民轉化的成本主要由流入地城市承擔。由于農民多半從事第二產業,產生的稅收以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為主,而這兩個稅種都要上繳中央,因而地方缺乏為農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激勵。

  政府公共服務支出與戶籍人口掛鉤,也造成戶籍制度改革進展緩慢。例如,公共安全、教育、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就業、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管理機構的設立、人員編制、任務下達、辦公經費等支出,均按照城市(或轄區)戶籍人口設置,這意味著外來人口的增加,并不會對流入地政府財權帶來增量,當地缺乏動力轉化、服務外來人口。

  隨著新型城鎮化規劃落實,上述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今后將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這解決了流入地政府轉化外來人口的激勵機制問題,也為未來城鎮化實現“人的城鎮化”解決了最大難題。

  土地改革分歧仍大

  城鎮化規劃經歷了起草、征求意見、完成初稿、反復修改而成,最終定稿突破性不大,妥協色彩頗濃。在此期間,各方爭議不斷,政府部門之間也難以就一些敏感問題達成共識。

  以土地問題為例,一位知情人士介紹,在規劃初稿中提出的方案,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383方案”很接近。但是在征求農業、國土、中農辦等部門意見時,遭到強烈反對。

  “383方案”提出,要構建平等進入、公平交易的土地市場。在規劃和用途管制下,允許農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平等進入非農用地市場,形成權利平等、規則統一的公開交易平臺,建立統一土地市場下的地價體系。

  反對聲音主要來自涉農部門。這些聲音認為,類似的“激進改革”會讓一些市縣領導高興,因為今后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有了著落;也會讓企業高興,因為可以到農村去圈地,城里人可以到農村買房;但是對弱勢的農民群體來說,卻可能導致很難保護應有的權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383方案”,是有關機構向中央提出建議的一種方案,該方案披露后仍然掀起不小波瀾。例如,方案提出視不同情況補繳土地出讓金,妥善解決小產權房問題,這直接帶動了各地小產權房急速升溫,導致小產權房價上漲驚人。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解讀三中全會時認為,目前社會上對土改有三個誤讀:一,認為農村土地都可以入市,實際上只有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才可以;二,認為土地承包權可以抵押,實際上土地承包經營權可抵押的是經營權,承包權作為物權依然不許抵押;三,認為宅基地可以自由買賣,實際上農民對宅基地只有使用權,土地則屬于農民集體所有。

  由于各部門對土地問題的分歧較大,最終在政策上延續了以往限制禁入、禁出的思路。這也使得城鎮化規劃中,土地改革難有大的突破。

  各地推行城鎮化,還面臨城市建設用地不足的嚴峻考驗。土地供不應求是各級城市管理政府的普遍訴求。《財經》記者獲悉,河北、吉林等多個省份的住房建設用地實際供應量低于計劃供應量的60%,供需之間存在較大差額。實際上,河北等地并非個例,全國各省市幾乎都存在城市用地緊張問題。

  地方為了招商引資,卻不得不故意壓低工業用地價格,工業用地供應相對充足;同時還有一些地方大量土地閑置,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市政府不同的利益動機,造成了土地供求上的不足與閑置同時存在的現狀。

  決策層面對這一現實,一直努力尋求新型城鎮化的出路。

  有研究機構測算,如果按照2020年全國人口14.5億人,城鎮化率達到60%(即城鎮人口8.5億人),城鎮人口中每萬人平均占有0.7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測算,至少需要新增126萬公頃城鎮建設用地。

  楊偉民11月28日表示,過去城鎮化發展中,建設用地使用太多,今后將合理供給城市用地,重點放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同時要調整城市用地結構,通過理順價格機制,壓縮工業用地數量。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陶然認為,地方政府手中握有包括大量工業用地在內的存量土地,這些土地可以進行更集約化利用,在未來十年持續獲取土地出讓收益。其中一個關鍵措施,就是對工業用地和開發區重整,同時騰出空余土地逐漸轉化為商、住用地。

  “這一措施可以增加住宅用地供給、逐步化解現有城市房地產泡沫,還可為地方政府籌集數額可觀的土地出讓金和各類房地產開發稅收,用于地方建設融資和巨額存量債務償還。”陶然說。

  路徑與選擇

  與人的城鎮化相關的一個爭議是,城鎮化是以發展大城市還是小城鎮為中心?

  在規劃初稿中,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就是要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上世紀90年代提出城鎮化政策以來,改革的思路一直是放開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籍,而對省會城市和直轄市進行限制,但現實是,大城市成為外來人口最為聚集的地方。以北京為例,外來人口超過700多萬,上海超過900多萬。

  這是中國等級化城鎮管理體制的必然結果。高級別城市更容易獲取資源,居民會獲得更多的社會福利。但特大城市遭遇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城市病”也廣受詬病。

  從規劃早期思路來看,發展城市群,異地轉移型城鎮化思路占據上風,后來城鄉差別化協調發展思路被決策層接納。這意味著今后發展的重點是以縣、市為基礎的就地城鎮化,強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兩條腿走路”。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上述分歧中既含有認知的不一,也兼有部門間利益分化,以及中央和地方利益上的不一致。

  城鎮化過程中存在一種悖論:推動有就業的城鎮化才是治本之策,但就業機會往往集中在大城市,而政策主張中小城市、小城鎮向農村人口放開。這就導致外來人口聚集的中小城市實際上不會放開,真正放開的是中西部中小城市,但由于就業機會少,吸納能力又很有限。

  規劃提出了要產(業)城(鎮)融合,但在研究人員看來,資源、資本、技術、人才流動向大中城市聚集是無法逆轉的,同時在中國城市管理體制不改變情況下,行政資源向大中城市聚集,小城市、小城鎮產業發展空間有限。如果沒有產業依托,推進有就業的城鎮化只能是一廂情愿的事。

  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前不久完成了一份調研報告——城鎮化過程中如何避免在城市出現“貧民窟”。相關政策建議已經遞交中央決策層。

  在陳章良看來,城鎮化的過程中如果政府不作為,就會出現早期的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出現過的貧民窟現象——大量失業人口慢慢聚集,形成一個沒人做清潔,甚至連警察都不敢進去的貧民聚居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市有50個左右低收入群體聚集區。在北京人印象中,唐家嶺、小月河、肖家河等“蟻族”的聚集地,臟亂差的同時,也潛伏著危險的誘因。

  “進城農民工沒有工作對城市是一個災難,我把它叫做癌癥。”陳章良認為,城鎮化必須和就業聯系在一起,讓進城農民有工作、有收入,否則城鎮化過程就是空的。

  比起“城中村”“貧民窟”等現象而言,政府“人為造城”、強推城鎮化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

  過去30多年的城鎮化被認為是一種粗放式的城鎮化,帶來諸多問題。城市化過程中,人口城市化速度慢于空間城市化速度,形成了人口城市化與空間城市化失配現象。一些城市城區快速擴張,最終淪為無人居住的“鬼城”“空城”。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微博]認為,城鎮化是把“雙刃劍”,要避免災難性后果就要防止政府之手伸得太長、管得太寬,要防止推進速度過快,要防止土地財政依賴,要防止消滅村莊傾向,還要防止大城市病。

  規范規劃

  作為政府職責之一,城鎮規劃的編制已納入法治軌道。但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原有的規劃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例如城鎮規劃理念落后,粗放式“貪大求快”現象突出;城鎮規劃內容缺乏特色,相鄰城鎮之間缺乏協作分工;規劃滯后與隨意修改、違反規劃的現象同時存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范必認為,目前的城鎮規劃編制和審核的權力過于集中。當前城鎮規劃都要經過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審核,規劃編制大都由該部門所屬的少數幾個城市規劃設計機構指定,由于長期由同一支隊伍編規劃,難免會出現“千城一面”現象。

  目前,城鎮規劃審批權仍集中于中央部委。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108個大中城市的總體規劃需經國務院審批才能實施。層層審核、層層報批,審批時間較長,出現規劃批準滯后于形勢發展的困境。所以,應將城鎮規劃審批權應部分下放到省級規劃部門。

  范必告訴《財經》,城鎮規劃與其他規劃銜接不夠。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鎮規劃“三規”相互關聯,但是不能相互統一和銜接,致使經濟發展、人口規模、建設用地指標與城鎮化規劃提出的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上存在重重矛盾。

  “我們現在的城市開發沒有界限,未來一定要劃定,目的是落實用途管制。”楊偉民說,三中全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建立空間規范體系,主要任務是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的界限。在他看來,現在規劃很多,有的只管地不管人,有的只管GDP、不管什么地方生產GDP,有的只管生態不管人,所以把這些規劃統籌協調,形成全國統一、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空間規劃體系。

  據悉,本次城鎮化會議明確,今后在市縣層面要推進“多規合一”,即一個市一個縣一張規劃圖,一張規劃圖管100年。規劃初稿曾提出要形成20多個城市群的構想,在思路調整之后,明確今后城市布局將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確立的“兩橫三縱”的格局,“不再有其他布局了”。

  楊偉民注意到,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洋洋灑灑2萬多字,“堅持、堅定”的字眼很多,“堅定不移”用得很少,但它用在了主體功能區戰略上。

  主體功能區規劃有三大空間戰略構想,包括要形成“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規劃提出,對過度開發地區進行優化、重整和修復,形成優化開發區;對支撐未來發展的地區,加大工業化城鎮化的開發,即重點開發區。

  楊偉民介紹,提出主體功能區時,有“9+1”的政策,最關鍵問題是財稅體制和政績考核。現在限制脆弱的生態區和扶貧重點縣取消GDP考核,意味著明年以后將有一半以上的縣不再考核GDP。在錢的問題上,將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城鎮化是工業化進程中的自然結果,而非一種政策選擇。因而主導城鎮化的是市場,而不是市長。

  楊偉民認為,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是就業崗位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不是政府要推的事情。在城鎮化過程中,政府的職責是推動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而不是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編制好規劃、提供公共服務、建設好基礎設施、保護環境,剩下的事情交給市場了。”楊偉民說。

  【作者:《財經》記者 翁仕友 李其諺 】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猜你喜歡

看過本文的人還看過

  • 新聞新疆疏附縣打掉暴恐團伙14人被擊斃
  • 體育魯尼助攻曼聯3-0 蘇神2射2傳利物浦5-0
  • 娛樂崔永元6日已離職央視 關系轉至廣院
  • 財經我國城鎮化未來3年需25萬億 錢從哪兒來
  • 科技聯通:4G套餐不宜實施無流量限制包月
  • 博客中國鐵路帝國的危機 冬季游美國亮點在哪
  • 讀書優劣懸殊:抗美援朝敵我裝備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國人多患“數學恐懼癥” 聚焦四六級
  • 鄭風田:中國新型城鎮化如何走出特色
  • 鄧元杰:三鹿奶粉借尸還魂說明了什么
  • 宋文洲:日本經濟非流動性的枷鎖
  • 葉檀:中國版401K資金大量入市是幻想
  • 馬光遠: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
  • 陳思進:中國房價暴跌現象或重演
  • 丁志杰:自貿區金融改革創新大有可為
  • 張化橋:A股的未來十年
  • 張炎夏:計劃經濟與計劃生育
  • 姚樹潔:從曼德拉說起南非與金磚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