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領導班子上任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施政方針雖有眉目,但只見雛形,未見細節。筆者認為不少政策其實仍在構建的過程中,距離真正出臺,估計還有一段路要走。
現在大家不分青紅皂白,更共同創造和共同發揮,對一些目前出現的國家政策,立即將其冠上“克強經濟學”,實在是言之尚早;筆者猜想總理先生對“被經濟學”了,心里或許也會感到絲絲的無奈。
何謂“克強經濟學”
近期,投資界對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與李克強的言論特別關注,他們談話的內容更成為投資市場的指南針。究竟是“穩經濟”排前?又或是“調結構”排前?大家也會瘋狂演繹一番,無論是真是假,股市自然也大幅波動。
近月,市場不斷討論著“克強經濟學”,但是什么是“克強經濟學”?是李克強的官方思想?或只是市場的演繹,絕對值得我們去觀察。從字面上,“克強經濟學”這詞匯象征著國家領導人李克強總理的經濟政策和論點。表面上,看似與80年代美國的“里根經濟學”或英國的“撒切爾夫人經濟學”源出一轍。
不過,若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內里并不一樣。“里根經濟學”或“撒切爾夫人經濟學”是透過美英政策的實施,再經過長期的觀察后,才有學界用這些詞組來褒揚里根總統或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經濟政績。而中國新任領導層只是上任約四個月,或許政策都尚未出臺,更何言成效?
翻查這詞匯的來源,其實屬內地媒體原創,而發揚光大的卻是透過國際金融機構的研究報告,透過“二次創造”在國際金融市場揚名立萬。“克強經濟學”成為出口轉內銷的一個成功例子,而這次中國人的原創卻被外資機構奪走了。
參考綜合分析,“克強經濟學”有三個重點:
第一、不出臺經濟刺激措施
第二、實行去杠桿化
第三、國家經濟結構進行結構性改革。
長痛不如短痛
換句話說,“克強經濟學”象征著治理國家經濟與其長痛倒不如短痛,寧愿承受著發展上的短期滯后,也要完成國家經濟上的調控,并徹底執行經濟轉型的使命。
其實,早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內部會議中已經公開發言表明“再也不能以GDP來論英雄”。當時外界已經估計這將會是中國評核官員的新指標,往后干部官員的任命與評核的準則也將會大幅改變。“克強經濟學”的推出,看似已成為政府高層的共識。
既然各級人員堅信中央政府將要調控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自然會被降低。踏入2013年,投資市場對內地對經濟前景并不看好,不少研究機構對內地經濟增長預測不斷下調。或多或少,大家對“克強經濟學”所帶來的政策思維抱有一些觀望情緒,認為中央政府可能會不計成本地去調控中國的經濟,因此內地A股市場一直沒法提振。
去痛要做大手術
當我們深層次去看,再加少許幽默的角度,“克強經濟學”一詞其實是強加在總理頭頂上的名詞,總理可謂是“被經濟學”了。不過,依然有不少投資者將兩者畫上等號,斷定中央政策將不計成本地推出調控政策,間接而言,也導致了A股市場早前絕望的情緒。
在經歷金融海嘯后,內地經濟出現過擴張年代。其后,后遺癥出現,馬上需要去“鎮痛”,但“鎮痛”不能根治問題。要根治問題,必須要去到“去痛”的彌補階段。
目前,中國“經濟”需要接受“大手術”去痛,短期內病情反復,“穩增長”就是作為鎮痛的麻醉劑,但是麻醉劑是不能治癒經濟病人的,中國經濟必須進入手術室切除癌腫瘤。
經濟轉型以及調節產業結構是中國開出的“藥方”,美國經濟在金融海嘯后原本病情比中國更重,不過,美國在五年前已經被抬入“手術室”,現在差不多要“退市”出院了。我們中國真的不要再依靠美國量寬的余威,人家現在體格魁梧壯健,與其依靠他們的殘羹剩飯,倒不如鍛煉好自己的體格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