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國經濟"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6%。對于此數據,有人持樂觀態度,然而看空者也不乏少數,認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舊很大,中國經濟仍未擺脫硬著陸風險。對此,知名財經評論人馬光遠[微博](博客)分析認為,悲觀情緒來自根深蒂固的"保八"思想,事實上在歷經了30多年的高增長之后,中國經濟受資源、環境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或許,"保八"就此悄然淡出中國宏觀政策的舞臺,對于未來的中國經濟而言,平穩消除資產價格泡沫、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通過改革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將成為政策的主旋律。
中國經濟正式告別“八”時代
作者:馬光遠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國經濟的“半年報”數據。最引人注目的經濟增速定格于7.6%。其中,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
對于7.6%這個數據,樂觀者認為二季度7.5%的增長好于預期,而悲觀者則認為經濟下行壓力依舊很大,中國經濟仍然沒有脫離硬著陸的風險等等。事實上,對于中國經濟數據的解讀,歷來分歧很大,特別是在今年上半年經濟持續放緩,多年的系統性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凸顯的情況下,一旦經濟增長低于8%,引發的對中國經濟看空的聲音就會異乎尋常的大。但是,對宏觀經濟的判斷,除了GDP增速之外,還有更多的衡量指標。比如,先看三駕馬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4%),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8.6%,雖然出口在經歷后兩個月的打假之后回歸正常,但整體上半年表現尚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2.3%,上年同期為下降2.4%,前6個月的PMI也一直在50%的榮枯線以上,說明工業生產平穩;從就業來看,根據人社部的數據,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是700多萬人,農民工新增外出打工的人數是444萬人,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就業目標是900萬,應該說,這是一個超預期的數字。以上的諸多指標說明,盡管經濟增速“只有”7.6%,但經濟運行平穩,衡量宏觀經濟的諸多指標處于良好的狀態。特別是,上半年這些數據的取得,是在中國經濟很多矛盾和問題顯現,高層下決心調結構,以及全球經濟極其復雜和不確定的情況下取得的。
然而,對于上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看空者依然居多。對于7.6%的增長,之所以引發悲觀情緒,原因不外乎三:一是相當一部分人具有強烈的根深蒂固的“保八”思維和情結,只要經濟增速低于8%,他們就會認為宏觀經濟跌破“榮枯線”。事實上,在歷經30多年的高增長之后,中國經濟受資源、環境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未來10年如果能夠保持7%左右的增長,已經非常了不起。正因為此,新一屆政府一再強調更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收入分配。但對一個習慣了飆車的人而言,一下子坐在正常行駛的車里,還真有點不習慣;其二,近年來,對于中國經濟的判斷,利益代言人頗多,特別是投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習慣于從看空的角度解讀數據,并影響政策;其三,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市場上半年經濟增長乏力,世界銀行[微博]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2013年全球經濟增速下調為2.2%,低于世行1月份時預測的2.4%和2012年的2.3%;將中國經濟增速下調為7.7%,世行認為,全球經濟總體看來正進入一個更加穩定但更加緩慢的增長時期。而從實際表現看,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都表現乏力,特別是新興市場,增幅大幅放緩。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中國經濟,上半年的表現也低于很多市場人士的預期,繼一季度的7.7%后,預計二季度的經濟增速也就在7.5%,接近年初制定的政策目標。各項指標亦出現明顯的放緩跡象:制造業的先行指標PMI在6月份為50.1%,創下7個月以來的新低,榮枯臨界線,中小企業的PMI甚至已連續15個月位于臨界線以下。外貿形勢錯綜復雜,在嚴厲打擊虛假的貿易行為的措施出臺滯后,6月份進出口數據大幅下挫,出口同比下跌3.1%,外貿形勢極為嚴峻。
在這種情況下,看空中國經濟在情緒上可以理解,但并不符合中國經濟的實際。以創造了新詞“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的巴克萊銀行的觀點為例,該行將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速預測為驚人的3%,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硬著陸”的例子。但事實上,關于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共識已經遠遠多于分歧,除了林毅夫等個別人堅持中國經濟還能持續以8%以上的速度增長20年之外,大多認為在資源壓力、人口紅利以及經濟發展的邊際效應都趨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滑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是,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并不意味著經濟增速可以下滑至3%的水平,很顯然,這是一個災難性的的數字。
面對外界的恐慌和爭議,李克強總理最近三次提及穩增長,特別是在7月9日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時,明確提出要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筆者認為,李克強總理的“兩限論”起碼包含三個基本的政策命題:其一,調結構和促轉型是本屆政府的核心任務,但調結構也好,推改革也好,都必須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環境下進行。因各種因素的制約,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回歸常態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要避免經濟大幅下滑“失速”造成難以控制的災難性的結果。因此,那種認為中國經濟將下滑至3%左右的硬著陸的猜測是不現實的;其二,宏觀政策合理的區間,既要使經濟增長和就業不低于政府的預期目標,也要使物價等衡量宏觀經濟健康的重要指標不超過民眾的承受力。所以,克強總理所言的“上限”和“下限”并不難猜測,年初政府制定的7.5%的增長目標、900萬的就業以及3.5%的通脹是宏觀政策的三個“觸發點”,如果經濟增速不低于7.5%,不出現大規模的失業和嚴重的通脹,政府的調結構和促改革的努力不會停止;最后,對于中國經濟而言,破解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深層次矛盾的關鍵仍然是推動改革,打造中國經濟的3.0升級版,這將是“李克強經濟學”的核心。
基于此,筆者認為下半年出臺刺激性政策的可能性極低。上半年管理層主動調低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并且刻意在消磨多年來的“保八”思維,并且通過一系列銳意改革的舉措,包括防范地方債務風險、降低影子銀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等措施來解決積累的問題,是一個不錯的開局和信號。下半年宏觀政策仍然會堅持正確的選擇,根據中國經濟轉型期和解決過剩產能等特點,出臺一系列關鍵領域改革、和擴大消費等措施,走正確的路,而不是回到以前經濟一旦下滑就出臺短期刺激政策的老路。“保八”也許就此悄然淡出中國宏觀政策的舞臺,對于未來的中國經濟而言,平穩消除資產價格泡沫、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通過改革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將成為政策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