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的“半年報”,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錄得2480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與以往動輒10%的GDP增幅相比較,已有幅度不小的下降。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今年的GDP增長速度確定為7.5%,現在半年過去,雖然仍然站在這個目標之上,但畢竟已經只有一步之遙,而且從分季度來看,第二季度的增幅已經觸及7.5%的年度目標。聯系第一季度7.7%的增幅,這兩個季度的經濟運行出現了一種較為明顯的下行趨勢。因此,下半年GDP增速是否能保持在現有水平不繼續下降,充滿了不確定性。
分析經濟運行的狀況,GDP雖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但不應該是唯一的指標。在以往GDP高增長的時期,經濟運行實際上積累了不少問題,特別是在內需不足的狀況下,政府為了推動GDP增長,過度依賴投資擴張路徑,導致很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并且致使能源過度消耗,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已經影響到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投資擴張的要求,貨幣也走上了一條擴張道路,超發嚴重,直接影響到了貨幣價值的穩定。因此,在本屆政府建立以后,加大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力度,不再以擴張投資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也不再頻繁出臺產業刺激政策來維護一些過剩產能。在宏觀調控政策出現變化以后,一些行業的市場開始變得嚴峻,但這本身就是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因此并沒有動搖經濟運行的根基。
實際上,經濟形勢如果惡化,一個最為嚴重的后果是隨著大批企業無法維持經營而關閉,會增加大量失業人口。但今年上半年,我國的就業市場的狀況還是比較樂觀的,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00多萬人,農民工新增外出打工人數也有444萬。這兩個數據表明,雖然制造業的景氣度在上半年出現了下降,但新增就業崗位還是在增加。自然,就業人口的增加帶來的是職工收入的增長,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因素之后的實際增長率為6.5%。讓人安慰的是,由于嚴控了貨幣擴張,克服了通貨膨脹的生成因素,以往那種與GDP高速增長幾乎形影相隨的物價快速上升在上半年里沒有出現,CPI同比漲幅僅為2.4%,比上年同期回落0.9個百分點,這種狀況在以往是很少見的,它表明GDP的增幅雖然在下降,但隨著調結構、惠民生的深入,經濟運行的成果更多地以居民收入增長、民生幸福指數的提高來體現,而不再是由一個GDP指標來主導一切。
基于這樣的分析,上半年度經濟增長仍在可以接受的合理區間。最近一段時間,隨著GDP增幅的下降,市場上出現了放寬宏觀調控政策的聲音,一些地方政府迫于GDP下降的壓力,也對重啟投資擴張政策產生了期待。市場出現的這種動向,其實是長期以來養成的依賴投資擴張來刺激經濟習慣的反映,而它也正好說明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艱難。事實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并不是中央政府今年才提出的,但以往之所以未能見效,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正是因為一遇經濟增速下降,調控就迫于壓力而轉向。因此,盡管經濟增長出現了下行趨勢,但宏觀調控政策仍然必須挺住,不能為了短期需求而匆忙改變調控政策。如果今天再度為GDP增速的一點下降而急著改變調控方向,那么不僅半年來的努力將付諸東流,而且經濟運行中原來存在的問題將繼續積累下去,給后續的調控增加更多的困難。
當然,這并不是說上半年的經濟運行一點問題也沒有。必須看到,我國內需的不足長期制約著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上半年雖然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到45.2%,但在GDP構成中所占的比重仍低于投資,更落后于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由于國際市場仍然處于低迷之中,對外出口的增幅大幅度下降,對GDP增長也構成了重要的阻力。另外,在投資構成中,房地產投資的同比增幅仍然高達20.3%,比上年同期加快了3.7個百分點,表明房地產調控的壓力有增無減。但是,目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并不是現在新冒出來的,而是長期以來經濟結構不均衡所帶來的陣痛,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往后走,而是必須堅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目標往前走,加大改革力度。針對目前經濟運行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應對措施,通過市場的創新和改革,經濟發展就能夠獲得新的動力和活力,中國的經濟增長就不會輕易滑入“下限”。周俊生(上海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