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出政績靠借錢,只鋪攤子不管還”,一些地方政府高負債運作的現狀已引起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國家審計署6月10日發布的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公告顯示,36個地區2012年底債務余額共計3.85萬億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億元,增長了12.94%。
審計顯示,一些省會城市償債率指標偏高。2012年,有9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最高的達188.95%,如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債務率最高的達219.57%。有13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償債率超過20%,最高的達60.15%。
地方政府為什么熱衷于變相舉債?從今年年初各省公開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可以找到答案。如四川省明確提出,“堅持投資拉動”,并表示要“確保全年完成投資2萬億元以上”;甘肅省也表示要“著力增強投資拉動力,推動100個重點項目”;貴州1.7萬億元、廣西1.5萬億元、浙江未來5年投資超10萬億元。投資的最終實現缺少不了資金的支持,地方政府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有財政收入、銀行貸款、政府發債。而在渠道資金減少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對投資的偏好加大債務風險系數。
隨著新一輪地方投資熱潮的掀起,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控制措施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降低地方債風險,下一步政府應該會完善相關法律程序,嚴格發債主體資格審查,規范發債程序,強化償債責任等。
債務本金的清償安排需要解決,需要對地方政府行為規范和重新定位,引進市場機制解決投資問題,對現有項目和資產通過引入多元化的股東,分擔地方政府投資壓力,創新債務融資方式,嚴格財政紀律,避免債務總量的無序增長。
一些地方政府投資的盲目性容易帶來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惡果。截至目前,不僅鋼鐵等傳統行業出現產能過剩,風電設備、鋰電池、太陽能光伏發電用多晶硅等部分新興行業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現象也不同程度存在。
地方債近年來的急速膨脹始于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如今,一些地方政府難以獲得充足的財政收入來償債,于是被迫借新債還舊債。其根本原因在于經濟未能實現戰略轉型,以及政績考核機制尚未明顯轉變。
中國在2003-2007年的經濟發展黃金時期,就很少有地方債問題。目前的問題是:在投資效率難有實質性改進、經濟增長質量在低位徘徊,而地方政府基于政績考核壓力,不得不在低效率的情況下做大經濟蛋糕。如果財稅收入并未呈現顯著增長態勢,甚至有可能低于地方債的增長速度,這就有可能發生違約風險。
必須對地方債進行徹底的體檢和風險評估。筆者認為,當前首要的任務是消除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非合作性博弈,必須盡快加大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監管。
再次,政府應該積極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消除土地、資本、勞動力和能源等價格方面的扭曲,改變由行政機關定價或者受行政機關影響的定價機制,真正做到由市場來決定價格,反映這些要素的機會成本。
殊為重要的是,盡快推進產業調整,促進產業振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控制重化工業投資,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早日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力求通過產業調整與技術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運用配套的貨幣政策,抑制投資過熱,消除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的生成機制,以便能夠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舉債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