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9日電 題:宏觀數據顯示需求疲弱 經濟回穩基礎待夯實
中新社記者 石巖
國家統計局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漲幅大幅回落至2.1%,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亦出現了1.9%的同比降幅,分析認為,這或昭示了中國需求基本面仍處于疲弱態勢,經濟回穩的基礎有待進一步夯實。
“3月份CPI回落的幅度,超出了我們此前的預期。”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級經濟師王遠鴻對中新社記者說,這主要歸因于禽肉及鮮菜等價格的回落。
數據顯示,3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下降5.5%,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約0.18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下降10.3%,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約0.37個百分點。
“根據‘豬周期’理論,目前豬肉價格的下降,可能代表豬肉供應相對充裕的輪回已經來臨了。”王遠鴻說。
作為一種有著“中國特色”的經濟現象,豬肉價格上漲往往會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進而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
除了一些產品市場供應的充裕,中央“八項規定”對于高檔餐飲等服務業的重創,也被認為是造成CPI回落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首都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謝太峰就認為,“八項規定”實施以來,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公款吃喝風,進而打擊了相關產業,助推了CPI的回落。
與此同時,聯系到PPI繼續延續跌勢,在3月份又出現了1.9%的同比下降,“這或表明社會的整體需求,尤其是生產性需求不強。受此影響,經濟回穩的勢頭并不強勁,處于一種弱勢回升的態勢。”王遠鴻分析。
“PPI的繼續回落可能是因為一些企業對經濟增長的預期不是很強,對市場不太看好。”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姜長云對中新社記者分析稱。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微博]同意上述判斷,他將這一癥結歸納為經濟回穩的過程中“缺乏微觀基礎”,“這為之前那種依靠政府推動而不是企業自發的經濟活動敲響了警鐘”。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屆中央政府正在致力于轉變政府職能,厘清和理順政府與市場、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用中國總理李克強的話稱,就是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這一舉動引發外界好評。
“受房地產調控及汽車銷售不景氣等的影響,中國經濟穩增長面臨很大的壓力。”謝太峰指出,在消費及進出口均面臨困境的同時,不排除政府會再次倚重于較大規模投資拉動經濟的可能性。這樣一來,中國國內貨幣的增發與日美等寬松貨幣政策相疊加,或將對今年中國防控通脹造成很大壓力。
而在姜長云看來,盡管目前中國經濟面臨較大增速下行壓力,但這卻是淘汰落后產能的好時機,中國應該利用好這一機會,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總而言之,中國經濟回穩的基礎需要進一步夯實。”王遠鴻指出,這不僅需要尋找經濟新的消費增長點(如養老、醫療等短板),也需要轉換投資模式,使投資領域更多地向民間資本開放,進而實現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