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3月1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馬光遠[微博]為您評說:國企改革意見下半年出臺,市場化是唯一選擇。
馬光遠:今日關注的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問題。從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國企改革的路徑和方向都是市場化,國有企業通過戰略性的調整,通過有進有退最終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這是30多年改革的一大共識。遺憾的是近紀念以來對于國有企業的認識出現了很大的分歧,事實上我們知道目前的整個國企可能分為兩種,第一個是建設性的第二是壟斷性的,壟斷性的企業取得了壟斷地位以后獲得了巨額的壟斷利潤,但是這些利潤中很大的一部分并沒有上繳國家。另一部分所謂的競爭性國企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的話,也并非真正的市場主體,由于和政府牽涉外率的關系,加上這些國有企業還有某種象征身份和地位的行政級別。所以很多國企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比民營企業本身獲得政策、項目和資源的優勢比他們要強很多。
這些國企本身是特殊的國企,享有超國民待遇的地位,民營企業跟它們競爭沒有什么競爭優勢。未來國有企業改革的主方向還是站在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的立場,培養真正平等競爭的主體,國企必須和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其他所有企業進行真正的公平、公正合理的競爭,靠市場來吃飯,而不是靠政策來吃飯。
依靠這個邏輯,國有企業改革的路線應該這樣走。
第一步必須按照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兩點基本原則,嚴格控制國企的投資范圍和領域,堅持對國企進行戰略性調整,必須有進有退,有些領域不適于國企投資的應該堅定的來退出。
第二點,必須改變國企紅頂商人的特殊地位,很多國企一方面標明自己是市場化的競爭主體,另一方面又享受特殊的行政身份,具有行政級別,有的國企是副部級的,有的國企是局級的。具有這種特殊的行政級別的國企具有某種特殊的地位,對其他企業來講不具有公平競爭。這種對企業套上行政級別的行為也是最大的反市場的行為。
第三個,簡單的靠所謂的加強管理,比如上交紅利來改革壟斷性的企業還不夠。必須按照2005年的非公36條,還有2010年的民間投資36條,這個基礎上不斷地來打破壟斷,讓民間資本真正進入,給民間資本真正的機會未來我們的市場經濟才可以叫真正的市場經濟,所有的主體才可能真正的公平的平等的使用生產要素,這個時候才可以講國企改革真正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