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2011第五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8月20日上午消息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今日在第五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上表示,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目前資金池和資產池不能做做一一對應,在信息披露和客戶承擔風險方面不甚清晰。她建議銀行理財產品向信托回歸,做到資產池和資金池的一一對應,需明確法律關系。
吳曉靈稱,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是未來在節約資本的情況下提高利潤率和競爭力的必然的選擇,但是在這個選擇的過程當中,理財產品應該做到資金池和資產池的一一對應,如此風險和收益才能夠很好地來計算,她認為理財產品本質就是資金信托憑證的一個品種,應當向信托回歸,這樣才能夠明確法律關系,更好地控制風險。
迫于投資渠道有限,眼下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成為了“香餑餑”,銀監會此前公布數據稱,今年一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存量余額達1.9萬億元,相當于銀行業總資產的2%。累計流量規模為6萬億元。
不過,吳曉靈認為,與投資基金的理財產品先籌集資金建立資金池,而后在進行分散投資建立資產池不同,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資金池和資產池并不能一一對應,銀行理財產品是先建資產池而后滾動發行不同期限的產品構成資金吃,但是資金池所對應資產并非清晰,而是按照銀行一定算法算出來的,這在信息披露和客戶承擔風險方面不甚清晰。
吳曉靈解釋稱,資金池靠短期滾動發行,資產是則是長期的,收益來自于短期負債和長期資金運用的差額,按照慣例,扣除費用后應當是客戶受益,但是由于兩者不能一一對應,銀行做不到將所有的受益扣除費用后全部都給投資人,只是將達到預期宣傳的收益率分配給投資人后,超出的受益都歸于銀行。 (丁蕊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