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巴曙松:中國經濟不存在硬著陸風險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9日 08:44  中國經濟時報

  ■巴曙松專欄

  金融市場對中國經濟運行的擔憂,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重點轉向通脹壓力。隨著通脹壓力的逐步減緩,一系列緊縮政策所產生的效果逐步顯現,市場上又開始出現對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擔憂,悲觀預測者認為過于嚴厲的緊縮可能會導致中國經濟的硬著陸。評估各個方面的數據看,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回落,是宏觀政策緊縮效果逐步顯現的結果,有助于抑制通脹壓力的上升;而即使在經濟增長回落的過程中,實體面的增長依然較為強勁,目前看并不存在“硬著陸”的風險。

  宏觀緊縮政策引導經濟回落

  與2009年大規模的經濟刺激來應對金融危機相比,2010年以來的一系列政策的基調確實開始轉向緊縮,特別是2010年四季度物價壓力明顯增大之后,宏觀緊縮政策出臺的力度和頻率都明顯增強。在這些政策的作用下,從中國經濟運行的一些經濟指標觀察,2010年以來的宏觀緊縮政策對總需求已經產生了一定抑制效應,經濟正在由偏快向著回歸正常增長的軌道上邁進。

  一是1—2 月份工業增加值和發電量環比增幅雙雙從此前的過熱水平回落。盡管2010年四季度的節能減排措施和春節效應(以及2011年對工業增加值的統計標準調整)可能對這兩個對判斷經濟走勢的重要參考指標造成干擾,但增速放緩已是事實,作為先行指標的采購經理人指數也已連續三個月下行。

  二是實際投資和出口增長均有所放緩。雖然1—2月份累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幅從12月的21.9%升至24.9%,但是其潛在增速可能已經放緩,因為年初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往往偏高。

  從貨幣角度看,M2的增速也回落到2011年初確定的16%的增長速度范圍內,財政性存款的增長也十分明顯,顯示財政政策也在事實上發揮了緊縮作用。

  此外,過去兩個月PPI指標的進一步上升意味著實際投資增長應該比名義數據疲軟。與此同時,雖然綜合考慮1—2 月份名義進出口數據,依然說保持堅挺,但扣除價格因素以后的實際出口增長出現了明顯的放緩跡象。

  實體面的增長依然較為強勁

  從當前情況看,經濟增長速度適度放緩是宏觀緊縮政策累加逐步產生的效果,有利于通脹水平的控制,由于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有利因素和政策空間的存在,對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不必過于擔心,也不會出現硬著陸的風險,實體面的增長依然較為強勁。從投資看,1—2月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同比下滑應該是季節因素和宏觀調控政策累加的結果。如果2011年新建1000萬套保障房的計劃順利推進,可以部分抵消房地產市場調控所帶來的房地產開發投資的下行及其負面影響。考慮到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啟動之年,各地經濟發展的沖動依然強烈,因此不宜低估這種潛在的投資沖動在適當的條件下釋放的可能。從消費方面看,雖然稅收優惠和補貼政策取消造成當前汽車銷售的下滑,但居民的服務消費呈現旺盛態勢。我國居民正在進行由實物消費到服務消費的轉換,僅新年期間的全國旅游收入就同比增長27%。從凈出口來看,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復蘇勢頭較為旺盛,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近日公布的2月份制造業先行指數升至61.4,創下了近八年以來的最高點,歐元區2月份Markit綜合采購經理人先行指數?PMI?終值為58.2,為2006年7月以來最高值,預示這兩個中國最大的出口地區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會持續強勁。日本地震事件雖然短期內會造成中國出口的回落,但下半年日本一旦進入重建進程,預計會帶動中國的工程機械、原材料等產品出口。

  政策存在微調空間

  在總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形之下,當前環比通脹壓力已有所緩解,但由于翹尾等因素未來幾個月CPI同比增幅可能仍將處于高位。從政策基調看,并不能簡單判斷說宏觀緊縮已經取得了預定的政策效果,但是可以對宏觀緊縮政策的頻率、力度進行微調,特別是一季度緊縮政策的頻度偏快、貸款控制程度偏嚴,可以在繼續保持從緊政策態勢的基礎上,適當降低緊縮政策的調控頻率和節奏,政策基調以穩定性、連續性為主,并相應做出一定程度的結構性調整,例如針對當前中小企業普遍出現的融資難、融資成本大幅提升的局面做出審慎靈活的改進;房地產市場在一季度末已經開始出現明顯調整趨勢,但是地方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可能還需要籌資和準備土地等,從而往往要到下半年才會大規模開工,這可能使得二季度是全年經濟增長環比的階段性低點,在此時期的緊縮政策可以更為靈活一些。

> 相關專題: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