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糧食安全引發全球關注 > 正文
邱 林
烏克蘭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只允許出口250萬噸糧食,而在年初原計劃的出口額度是4000萬至4200萬噸。烏克蘭此舉將使世界糧食供應變得更加緊張,這種氣氛是否傳導至中國市場。“短期來看,我國糧食安全壓力不大。”中國社科院農村所農村宏觀經濟室副主任李國祥表示,“我們要面對的是糧食價格上漲,而不是無糧可買。”(8月19日《國際金融報》)
《國際金融報》在題為《專家稱中國無糧食安全問題》的報道援引李國祥的話說,“國際糧價上漲對我國糧食價格的直接影響有限。我國小麥、稻米主要自給自足,進口量非常小,小麥進口量不足總量的1%,直接影響有限。”作為官方智庫的專家對“中國無糧食安全”的評估是片面的,至少是不切實際的。
他為何時表示對“中國無糧食安全”的觀點,有分析認為,也許是由于他身份的原因,只能這樣說。當然,贊同他的觀點的人也有,例如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近日多次公開表示“目前糧源充足,應無后顧之憂”。也許他們都過于樂觀,但他們卻忘記了一個事實,在國際市場糧食出現供求緊張的情況下,中國糧食安全也將受到嚴峻考驗。
眾所周知,由于氣候異常,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糧食減產,他們先后作出禁止糧食出口的決定。這些政策,將對國際糧食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導致全球處于糧食危機邊緣。俄羅斯、烏克蘭等糧食出口大國因災減產,而中國也遭遇了夏糧減產、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災等不利因素。
一般來說,氣象災害的輕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糧食的收成、品質優劣和成本高低,其中干旱、水澇兩大類氣象災害是制約世界糧食穩產增產的主要障礙之一,旱災糧食損失更占到氣象災害損失總量的60%左右。盡管中國糧食連續5年豐收,但由于今年遭遇夏糧減產、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災,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將十分脆弱,能否確保糧食供求平衡很難預料。
這讓我們聯想起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的《誰來養活中國》一書,當時這本書震動了中國和世界,時至今日,全球糧食價格的不斷攀升,引發了世界糧食危機,再一次向我們敲響了警鐘。由于總產量提高有限,人均消費卻持續快速增長,從2000年至今,中國已經連續9年出現糧食求大于供的局面。目前,中國主要通過進口大米、小麥、大豆等來彌補這一缺口。
以廣東省為例,近年來該省糧食年產量和畝產量都逐年下降。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的糧食播種面積已從1980年近597萬公頃減少到了2008年的約440萬公頃,減少157萬公頃。2008年年產量更是不足1500萬噸,畝產不足200公斤。相對于廣東每年3400多萬噸的糧食消費需求量,每年2000多萬噸的糧食缺口必須依賴省外采購或從國外進口。僅2009年,廣東省就進口糧食539.8萬噸,比2008年同期增長39.7%。
廣東省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竟然嚴重缺糧,不能不發人深省。“手里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不僅是中國歷朝歷代保持社會穩定的基本因素,更是當前中國經濟走向現代化之路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受到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對糧食生產的約束,中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讓人擔憂的是,如果像廣東這樣每年缺口2000多萬噸的省再增加幾個,如果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吃飯都成問題,那誰能救我們呢?因此,我們不禁要問,“中國真的無糧食安全”問題嗎?我們不知道,我們對“中國無糧食安全”的質疑是不是“莫須有”,但一定不是“欲加之罪”,我們不是為了質疑而質疑,我們發問的意旨,無非是希望政府管理部門在關乎人民利益的糧食安全問題上,不能有半點含糊,更不能盲目樂觀。
實際上,中國的糧食沒有近憂,卻有遠慮。因此,對于隨時可能發生的糧食安全危機,我們寧可信其有,并帶著深刻的憂患意識,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萬無一失。面對國內外糧食安全形勢的新變化,決策層只有把僅僅滿足于國內需求的“口糧農業”上升為服務于國家全球競爭的戰略產業,才能真正掌握中國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