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乘用車按排氣量計車船稅 > 正文
經濟雜談
張銳
車船稅法草案25日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根據草案,乘用車計稅依據將調整為按排氣量大小分檔計征。階梯式征稅的思路,引發公眾熱議。
所有的立法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許多人發出疑問:車船稅法到底因何而立,誰能成為這部法律的受益者!胺墒侵饕虢鉀Q財產的問題,環境的問題,還是交通的問題?”參與草案討論的全國人大常委朱永新的觀點就很具有代表性。立法者追求面面俱到的良苦用心令人感佩,但是我們應該少一些一廂情愿的憧憬,多幾分理性客觀的分析,好好探究一下這種修改可能產生的效應。
在不少人看來,車船稅稅額整體提升發出一個直白信號,就是限制機動車數量,以求直接緩解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問題。然而,千家萬戶的私車夢,是當代中國必須要面對的“幸福的負擔”。以北京為例,盡管購車和出行成本在不斷增加,2010年機動車仍保持著每天1900輛的增速,私人小汽車出行比例增幅為公共交通的兩倍。從各地情況看,層出不窮的立法措施和經濟調控手段在現代化、城市化的大潮面前總是顯得力不從心,限制性政策更是不利于挖掘中小城市汽車消費的巨大潛力。
以排氣量作為計稅依據,顯然是在鼓勵小排量車的使用,讓其成為節能減排的“生力軍”?墒牵∨帕拷^不能簡單地和“節能減排”畫上等號,因為汽車節能減排效能優劣主要取決于汽車的綜合性能,而非只是發動機排量。更況且,小排量車消費增多所產生的交通壓力,也完全有可能抵消節能減排的效果。所以,低碳經濟要在汽車行業里實現,首要的是把責任真正落在生產企業之上,而非一味地給車主增加壓力。
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按使用繳稅才能體現公平。排量大確實需要付出更多代價,但排量大并不意味著排放量多。如果一輛悍馬一周只跑一天,憑什么比一輛天天在路上跑的QQ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當前立法者們必須正視的問題。在不少發達國家,汽車稅收的重頭都落在使用環節上,“多開多交,少開少交”,把稅加在油里才公平,燃油稅其實已經體現出了這樣的邏輯和精神,為何還要“另起爐灶”?
汽車問題早已不是單純的經濟或交通問題,而是事關民生和百業。車船稅法的修改有必要給公眾一個具有信服力的解釋,對可能產生的利弊得失做出一個全面而系統的評估,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立法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