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評論員
民工荒表明,企業已經沒有停留在產業鏈低端的資本,廉價勞動力拋棄了珠三角,不實施“雙轉移”也不行了。民工荒,既是昭示勞動力短缺的一次危機,但同時也是一次產業升級的機遇。
目前關于珠三角民工荒的各種爭論都是基于一個前提:珠三角的用工主力仍然應該以廉價勞動力為主。
這個前提應當是個偽前提。在2008年汪洋書記提出“雙轉移”政策的時候,我們已經達成共識:珠三角不能再依賴“廉價勞動力—出口外貿”的模式。正是有全省上下一致的共識,才有了“騰籠換鳥”的廣東經濟發展大戰略。然而,政策實施近兩年來,珠三角90萬的民工荒再一次表明一個事實:珠三角仍然停留在過去的經濟發展路徑上。時過境遷,今年已經不同往年。往年,內陸省份農民工通過京廣線下珠三角是每年一次的人口大遷徙,對于他們來說,珠三角就意味著淘金之地。而現在內陸農民工已經無需背井離鄉,內陸省份的普工工資水平比珠三角僅僅低200至500元,相比較房價CPI都在不斷上漲的珠三角,農民工們當然會選擇回鄉就業。
珠三角失去了它的魅力了嗎?為何珠三角已經不能挽留農民工?我國每年仍然可以提供一億五千萬的廉價勞動力,好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勞動力資源。如今,市場用其殘酷的規律昭示著這一經濟模式的失靈———無論如何,我們要承認,珠三角對廉價勞動力正越來越失去吸引力。然而,換一個角度想,這種局面又何嘗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雙轉移”政策要求珠三角地區實現產業升級,正是因為看到這種依靠大規模廉價勞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我們需要的是技術性勞動力,以實現勞動力素質整體提升,這樣的就業結構需要產業結構配合,先進的產業結構和先進的勞動力結構正是我們提出“雙轉移”的美好愿景。在內地省份的地方政府忙著招商引資的時候,廣東對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有了憂患意識,認識到只有實現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廣東經濟才能上一個新臺階。這次大規模民工荒更讓我們領略了省委、省政府的未雨綢繆。民工荒表明,企業已經沒有停留在產業鏈低端的資本,廉價勞動力拋棄了珠三角,不實施“雙轉移”也不行了。
與廣東情形相似的還包括同樣出現大規模用工荒的其他沿海省市,說明廉價勞動力往內地轉移是大勢所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遭到了市場的自動拋棄。內陸省份有著更好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一旦掌握政府主導的招商引資法寶,就會成為沿海省份的經濟勁敵,這不一定是壞事。從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來看,必須有而且必然有一部分省市來承擔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資源密集型企業遷往內地省市,而已經有一定資本積累和人才積累的沿海省市將往更高產業鏈發展,這該是一種樂觀的情況。但我們卻從當前政府對民工荒的反應中看到了隱憂:似乎仍然停留在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中!地方政府面對民工荒一時亂了分寸,對他們來說,沒有民工就意味著工廠無法開工,就意味著沒有稅收沒有政績,企業急,政府似乎更急。于是有人提出要提高最低工資法,有人要企業開出征工優惠條件。這些措施簡直是在飲鴆止渴!政府要做的不是在這個時候用行政命令干預市場,而應該順應市場,忍受產業升級的陣痛,完善投資環境和法治環境,制定更好的政策鼓勵企業創新,引導產業升級。
某種程度上講,民工荒是檢驗全國各省份經濟發展狀況的試金石。可喜的是,廣東已經提前預見了這樣的結果,并且制定了應對的策略。這正是我們的優勢。民工荒,既是昭示勞動力短缺的一次危機,但同時也是一次產業升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