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是克服浮躁心理,致力于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經濟危機中,最先出現問題的大多是盲目追求擴張的企業。這類企業所共有的行為特征是,在經濟景氣期過度追求高速增長,或者利用高財務杠桿“跑馬圈地”,脫離實際產能需求,熱衷于擴大地盤;或者緊隨熱門行業或市場熱點而動,最終陷于多元化的泥沼,導致資金鏈危機。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企業成長必須保持健康的心理,急功近利并不可取。因此,要求企業加強對自身業務的研究,在發展中學會使用四面鏡子,放大鏡看同行優點,顯微鏡找自己缺點,望遠鏡展望市場趨勢,反光鏡聚焦到自己的產品,進而尋求企業內在的發展規律,加強核心競爭力建設,逐步建立最適合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四是增強業務的柔性,提高企業的應變性及在惡劣環境的生存能力。
經濟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可抗力,客觀上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面。因此,企業在遭遇危機時的第一要務是及時調整,主動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縱觀全球最成功的跨國企業,無不是歷經數輪危機,并通過適時調整的勝出者,如上世紀80年代時的IBM、90年代時的ABB和當前的西門子,其進行業務重組時的決心之大、措施之堅決確實值得中國民營企業借鑒。
改革開放30年來,國內民企的發展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市場的高速增長,而在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方面尚處于幼稚期。如何在經濟危機來臨時及時調整并適應市場的中速增長已經成為國內民企“求生存,圖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我們民營企業家應該補上的重要一課。我們認為,在加強對外部環境和自身業務認識的基礎上,企業應該有意識地增強業務的柔性,即由追求短期利潤向重視企業長遠規劃發展,由單一的產能擴張向培養市場反應能力發展,由培養單項能力向重視產業鏈地位發展,致力于建立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競爭優勢,包括產品設計、品牌、采購、物流、渠道及銷售終端等;不盲目追求過快發展,而是有的放矢,重點把握,逐步建立一種靈活的、應變性強的經營模式,避免在市場動蕩時因過于遲鈍而陷于被動。
2008年已經成為過去,種種的危機與不安卻還在蔓延。在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隨著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項經濟刺激政策的落實,新一輪的發展機遇逐步顯現,然而,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和企業經營機制的缺陷并不會隨之自動解決。機遇永遠垂青于有準備者,當前,企業應加強基礎建設,優化經營機制,構建柔性的經營模式,培育核心競爭力,這既是當前的越冬之計,也是未來的發展之策。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