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責任心是有限的,通過改制,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宣傳部劉副部長從另外的角度進行了解釋。
“假如不進行改制,大邱莊恐怕過不了金融危機那一關,更不會有今天。”這是采訪中記者聽到的比較強勁的說法。
“禹作敏時期,企業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有巨額的貸款,還有企業辦社會,集體背的包袱太沉重了,企業債務的窟窿越來越大,禹作敏出事兒后,企業散了,只能改,加上趕上了國家改革的大潮,”靜海縣的一位官員說:“改革是歷史的必然。”
大邱莊某有限公司的一位中層干部直截了當地對記者說,為什么改制?沒有資金,不改制不行。只有吸納資金,才能盤活企業。當時有的企業連銀行利息都還不起,有的就被銀行封了。”
“1993年大邱莊撤村建鎮,就開始逐步改革了,先改了津美,以原來的四大集團為基礎,變成了4個街,”回憶改制過程于建義說。
改制前,大邱莊的企業,百分之百是集體企業。好處是集體共同富裕,其弊病是項目單一,高度依賴鋼鐵工業;資金來源單一,主要靠銀行貸款;企業辦社會,負擔沉重等等。改制,開始了變公有為民營的過程。“能人”出資融資“入主”原集體企業,投資主體由單一變為多元,大邱莊形成了只有兩三家集體企業,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企業格局。
記者在鎮政府前大街南側和93社區里對15名村民進行了隨機調查,而這些采訪的對象,均懷念改制前的高福利時代。
當年,禹作敏在經濟上創造“奇跡”的同時,也給村民以從“從襁褓到墳墓”,包括房與車以至醫療的14項福利待遇。而在禹作敏時代結束的第三年,這些待遇逐步被取消了。
1996年3月前后,鎮政府改制的第一刀砍向了房子。短短的3個月內,大邱莊18萬平方米的普通住宅和別墅全部出售給了村民。接著,禹作敏式的其它13項醫療、交通等福利,統統被取消。后來,村里的六七百輛轎車,包括凱迪拉克、林肯、奔馳,也統統被拍賣。再后來,企業改制,集體財產轉變成了個人所有,而對于絕大多數村民來說,則由企業的主人變成了打工者,地位與角色轉變了,原有的福利喪失了,這讓民眾無法習慣。
“我們懷念禹作敏時代,那時是共同富裕,我們的住房水電什么都不要錢,我們有保障,”年過古稀的禹老漢說:“現在只有滿60歲,才有每月200元的福利”;外地嫁來的一個婦女說告訴記者:“禹作敏那個時候連家里人吵架都要管,他希望家人和睦”; 年近耄耋的禹姓老者說:“現在社會治安也不好,電動車鎖在家門口也被偷,而那時候全民是保安,小孩都管事兒”。
“我想不干活坐在家里就吃飯的日子沒有了,過去14項福利,包括住房醫療電話,有人一個月電話費就花去了4萬多元,不改革行嗎?”對此,大邱莊鎮的一位領導說:“改制的目的,就是要砸掉鐵飯碗,能者多勞,能者多得,當然導致富裕程度相差較大,但是,這不單在大邱莊存在,全國各地都一樣,這也是市場條件下的必然;改革就是利益調整,這種調整是為了多數人利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人受到影響,任何改革,不可能使所有人都受益。”。
關于現今福利,這位領導解釋說,不是沒有,是按照市場規律的要求改革掉那些不該由企業承擔的,反而增加了糧食補貼,每人每年補500多,免費上了醫療保險,還上了財產保險,60歲的退休老人每月給200元。對于村民增收,他說,一個是入股,通過分紅增加收入;還可以到廠子任職,通過勞動拿效益工資或勞務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