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寫、攝影/《小康》記者 李漠
回望14年,是否可以這樣說,禹作敏的悲劇和大邱莊的坎坷,這是有五千年農業傳統的農民躬身探索工業化之路的必然?
整整14年,中國大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而當年那個一夜之間從“顛峰”到“深淵”的大邱莊,今天會有一番怎樣的景象?
14年后的今天,《小康》記者走進大邱莊。
繞不開的禹作敏
無論是在工廠集中的百億路,還是商店林立的黃山路,無不汽車如梭,人來人往;在津美、津海、萬全、堯舜度假村等小區,別墅與高樓,到處都是,隨處可見老人在林蔭下健身,孩童在廣場嬉戲……駕車陪同記者的歧豐集團公司的一位李姓管理人員說:“大邱莊活了”。
“但是,大邱莊的今天,和禹作敏是分不開的,他在我們很多大邱莊人的心中,有沉重的份量,他和當時那批老一輩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工業基礎,還有大量的人才,”這位李姓的管理人員又說。
采訪中,持這樣說法的大邱莊人很多。回顧大邱莊經濟由盛到衰,由衰到新生的歷程,親歷者感慨良多。
當汽車行駛將近1個小時又轉回全長五六里地的百億路時,車速放慢了,“九龍壁、18鳳閣都是禹作敏主倡修建的,百億園是禹作敏在14年前建帶人規劃出來的,我們腳下的百億路就是那時修建筑的,現在依然是大邱莊工業企業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說到百億路,大邱莊鎮黨委常委、鎮辦公室主任楊明雋告訴記者,百億路,并非某知名媒體所說的是因為 “要投入100個億”而得名的,而是要投入10億元,獲得100億元的產值。時值小平南巡講話之后,全國各地辦企業的熱情非常高,禹作敏帶領大家建了百億路,在路的兩側建了百億工業園區。共投入三四十個億。當時還有西南工業區,后來又建設了南區。在大邱莊的發展中,禹作敏起了帶頭人的作用。
早在全國許多地方的農民都在茫然四顧的1976年,鹽堿地里長大的大邱莊大隊書記禹作敏,就已經頂著“挖社會主義墻角,搶國有企業飯碗,搞資本主義”的大帽子,走上了帶領農民辦澳凱工廠脫貧的道路。那時的大邱莊,有600多戶2000多人,人均收入僅167元,食不果腹,“寧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莊”是當時流傳甚廣的民謠。僅有私塾三年文化,當過馬車夫、大對會計、大隊長的禹作敏,倔強地認為,“低頭向錢看,抬頭向前看,只有向錢看,才能向前看”,他帶著大家,執著地埋頭苦干著。而隨后,大邱莊的集體經濟,就以原子裂變的速度暴脹。
到了1992年,當初的一個企業已經裂變成了擁有50家企業的津美、萬全、津海和堯舜等四大集團公司,產值從 10 萬元猛增至41億元。
“大邱莊集體經濟達到了黃金期,禹作敏也走到了人生之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邱莊鎮政府官員說:“物極必反啊”。
那年,大邱莊的人均收入翻了10番,禹作敏要把大邱莊變成“中國第一村”的口號實現了,禹作敏作為改革典型上了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天津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分會場設在了大邱莊,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也有了這位農民的身影;甚至,禹作敏和大邱莊也有了國際影響,《紐約時報》就有如此報道:“這個村有4400人,卻有16輛奔馳轎車和100多輛進口的豪華小轎車,1990年人均收入3400美元,是全國平均收入的10倍,1992年,大邱莊的工業產值據稱達到了40億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