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爭議中國房價是否出現拐點 > 正文
居民購房意愿降至近10年來的“冰點”,銀行家對經濟下行的風險意識增強。這是央行日前發布的三份權威調查報告的主要結論(《每日經濟新聞》9月23日)。
正當經濟學界還在為樓市到沒到拐點,政府該不該救市而激辯時,央行的這三份報告無異于給“救市論”者潑了一瓢冷水。而購房意愿“冰點”的出現,顯然是公眾用腳投票的結果。
央行的調查報告稱,“冰點”論體現了市場對經濟的悲觀預期,這話沒錯。但若是進一步引申,即使房價一降再降,許多開發商已經資金鏈斷裂而難以為繼,高房價依然是工薪階層難以承受的痛楚。長期的痛楚積淀,自然導致公眾對于房市信心的全面喪失,選擇離場式的用腳投票,自然成為一種經濟理性的體現。
當下出現的購房“冰點”論,是對以往在政策市與泡沫市下蒸發起來的房市的一次報復性懲罰。總是指望著政策的“托市”來玩弄公眾,就必然要遭受到市場的懲罰,看看如今的多家開發商紛紛選擇了“保本甩賣”的銷售策略,就不難明白,什么叫做物極必反。
市場經濟奉行的是理性原則,房市也是如此。當普通消費者無力承受與實際價值背離越來越遠的房價時,選擇離場就是一種無聲的抗拒,也是對開發商利益最大化企圖最嚴厲的懲罰。面對公眾不由自主的離場選擇,無論是開發商還是意欲托市的某些地方政府,都該認真反思一下了。 (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