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去是一個學習的過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 10:48 中國政協報
保育鈞 《站著說話》是韓方明送給我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書是他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寫成的《華人與馬來西亞現代化進程》(商務印書館,2002年),這是一部區域研究專著,它把原來屬于不同研究領域的“華僑華人研究”與“現代化進程研究”結合起來,以馬來西亞現代化進程為背景,深入探討了華人的現代化及其在馬來西亞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上,他提出的“華人三重性”概念和理論,現已成為國際學界廣為引用的主要觀點之一。 相比之下,《站著說話》是一部身為政協委員的青年知識分子國是建言集,涉及的話題和內容極其廣泛,這大概與他的工作和生活經歷有關。我本人多年來對跨國企業問題一直關注。在這本書中,韓方明也有幾篇文章以“中國企業‘走出去’”為話題,這是我最有興趣的。因此,我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從參與市場經濟體系而言,中國企業都是后來者。據學界的一種說法,美國勝家縫紉機公司是第一家工業跨國公司,它是在19世紀中期開始跨國經營的。而中國企業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跨國化行動的。從參與市場經濟體系而言,中國企業都是后來者。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化是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主題。 中國企業如何解決跨國化課題,并且是在市場化進程并未完成的條件下進行跨國化(歐美、日韓都是在市場化任務已完成的條件下進行跨國化),對中國企業是一個雙重的挑戰。作為后來者的中國企業,迎接這個挑戰的首要行動是學習,然后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使自己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成員。因此,目前的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是一個學習過程,這至少涉及到以下三個問題: 誰是合適的學習對象? 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或跨國化以誰為學習對象更為合適呢?這是我們考慮的第一個問題。但從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實踐來看,這個問題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一是沒有明確的學習對象,憑自己在中國市場積累的經驗和能力去開拓國際市場;二是學習對象選擇不當,例如普遍以歐美先行者企業為學習對象,而沒有把日韓后來者企業作為主要學習對象,也沒有把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先行者作為學習對象。 不學習或學習對象選擇不當,是中國企業跨國化難以取得較大進展的主要原因。據我的多年研究,中國企業“走出去”合適的學習對象優先順序應該是:中國本土企業、港臺企業以及海外華人企業、日韓企業、歐洲企業,最后才是美國企業。對某個中國企業而言,首先要從中國本土企業中選定自己的學習對象;在找不到合適的學習對象或已超過學習對象之后,再考慮從港臺企業和海外華人企業中選定學習對象;以此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幾率將大于目前的狀況。 向標桿企業學習什么? 當合適的學習對象即標桿企業確定之后,我們向其學習什么呢? 學習內容基本上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從案例中學習,以本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為出發點,以一個或多個標桿企業在解決類似問題時的成功或失敗案例為學習內容,其目的是提出解決本企業自身問題的合適方案。正如韓方明所說,人才國際化是關鍵,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普遍感到缺乏跨國經營人才的問題。怎么辦?研究一下標桿企業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有哪些成功之處值得借鑒和采用?有哪些失敗教訓值得吸取和避免?韓方明在書中講到一個他親聞身歷的故事:某央企控股的新加坡上市公司,新總裁由國內派來,工作時最少需要兩個半翻譯。這是近兩年的事情,而首鋼集團在1992年收購秘魯鐵礦初期也是這樣,這個央企在10多年之后還未解決首鋼當年的問題。在1992年,首鋼集團的情況也許情有可原,但在今天,央企出現同樣的狀況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是從理論中學習,從基于標桿企業或屬性相近企業的跨國經營實踐的理論中,學習基本原則、規則和方法,來解決本企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跨國經營是管理學界非常重視的研究課題,至今已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除某些“為理論而理論”的研究成果外,許多研究成果是基于企業的跨國經營實踐的。后者應成為中國企業的學習內容之一。 在眾多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理論中,如何選擇合適于本企業的原則和方法,又是一個問題。根據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原理,中國企業應該首選基于標桿企業的研究成果,再選基于與標桿企業屬性相近的企業的研究成果。 此外,在理論學習過程中,還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從研究對象到研究成果的理論化過程和方法,研究者的能力強,研究過程嚴謹,研究方法科學,其研究成果的指導性就強;二是從研究成果到成果運用的具體化過程和方法,這主要取決于學習者的素質和能力,有學習與運用相結合經驗的學習者,就會較好地處理這個問題。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