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支撐八年抗戰的財富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8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支撐八年抗戰的財富

  □張曉暉

  日本出兵侵略中國不久,又與美、英、緬、泰、東南亞諸國相繼開戰,資源貧乏的“大日本帝國”之所以敢四面出擊,是因為軍閥內閣打著“以戰養戰”的如意算盤,一旦占領了中國,就能夠依靠中國的礦產資源和人力“以戰養戰”,支撐其太平洋戰場、緬甸、印度支那的戰爭消耗。但中國在艱苦卓絕的軍事抵抗的同時,也進行了堅韌不拔的經濟抵抗。

  在抗戰初期的戰略退卻中,中國完成了大部分重工業的南遷。最典型的就是盧作孚領導的“宜昌大撤退”,被稱為“中國的敦刻爾克”,僅盧作孚的民生公司就運送人員150余萬,物資約100萬噸,經三峽航道把最重要的工業企業運送到四川大后方,重新構成了抗戰時期的工業命脈,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文物南遷,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先生和工作人員周折輾轉,餐風露宿,汲汲惶惶,往往是火車剛走,轟炸的敵機就到了。我們不由感嘆,若非這些愛國志士的努力,恐怕這些文物只能在異國的陳列館里看到了。文物南遷保護的不僅是文物,更延續著“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民族精神。

  抗戰中最輝煌也是最悲壯的一幕是中國人力資源的自發南遷。據統計,八年抗戰中,東北、華北50%的初級知識分子、60%的中級知識分子、70%的高級知識分子,百余所大學,從淪陷區遷出,奔向延安或大后方。在這個“誓死不當亡國奴”的鋼鐵洪流中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大學———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由北大、清華、南開合并而成,先設于長沙,再遷至昆明。歷史證明:在九年的顛沛流離中,西南聯大培育了中國最優秀的人才。

  西南聯大的師資陣容之強令人驚嘆,幾乎囊括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學者:享譽世界的數學大師華羅庚、陳省身,量子力學大師吳大猷、王竹溪,化學家楊石先;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和哲學家更是群星璀璨,陳寅恪、錢鐘書、王力、朱自清、沈從文、張奚若、陳岱孫、潘光旦、錢端升、金岳霖、馮友蘭、聞一多、熊十力、傅斯年、劉文典等,無一不是各學術領域執牛耳、開先河的人物!

  學生呢?“原子彈之父”鄧稼先,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兩彈一星”的元勛如屠守鍔、郭永懷、陳芳允、王希季、朱光亞,文學家馬識途、語言學家朱德熙、哲學家汪子嵩、經濟學家劉國光、作家汪曾祺等,最權威的數字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中出了近兩百位兩院院士。而這些人才顯然構成了后來新中國建設的脊梁。

  敵后戰場的較量也不乏經濟抵抗的戰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第一次賦予了人民軍隊戰斗隊、工作隊、生產隊的意義,延安不僅有了自己的農業、畜牧業,還有了自己的抗日軍政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魯藝、兵工廠。

  還有個有趣的事兒,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未能及時南下,遺憾之余便派自己的研究生到呂正操領導的冀中抗日根據地去指導軍民造地雷,后來這位身處虎穴的清華教授干脆放棄了南下,負責購買造地雷的原材料。人們只知道“葉企孫”物理學獎是中國物理學界的諾貝爾獎,卻少有人知道,令鬼子膽戰心驚的地雷戰也有這老頭兒的一份功勞呢。

  中國艱苦卓絕的抗戰贏得了盟國的尊敬與支持,羅斯福總統非常清楚,一旦駐守在中國的日軍前往東南亞,將給麥克阿瑟將軍領導的太平洋反攻帶來多大的傷亡,為了支持中國拖住更多的日軍,美國給了我們相當的物資支援。而為了將物資運到中國,美國的飛行英雄們開辟了世界航空史上最艱難、最危險、甚至是最匪夷所思的“駝峰航線”,飛機從喜馬拉雅山的山谷穿行到中國,其艱難程度令人難以想象。大型運輸機沒有任何航空武器,一旦遇到日本戰斗機只能干挨打。由于海拔太高,飛行員不得不在飛行中吸氧,即使沒遇到敵人,也要時刻防備撞到山體上。美國空軍在三年零一個月的援華空運中,空運物資65萬噸,在“駝峰航線”上共損失飛機468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共計1579人。如今喜馬拉雅山上空的飛機仍能看清楚“駝峰航線”,亮晶晶的飛機殘片成了清清楚楚的航標。

  戰爭既是軍事的較量,也是經濟的較量、人才的較量,侵略者強占了中國國土卻不能擁有中國的重工業,強占了中國的資源,卻沒有得到中國的學者、商人、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當“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從淪陷區走向戰場的時候,當“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的時候,軍國主義者“以戰養戰”的幻想也就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

  八年,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先輩們在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在前線、在后方,在軍事、經濟、文化、教育各個戰場,都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與堅韌不拔的犧牲。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