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富游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1日 21:31 《財經時報》 | |||||||||
□王志毅 雖然安迪·凱斯勒經營一家對沖基金達5年之久,但是在這本書中他卻從未提到如何買空賣空及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賺錢。相反,他講述了自己的讀史心得與投資理念,甚至人生感悟;一路上激揚文字,指點世界經濟,笑罵過時落伍的經濟學家與投資分析師。
凱斯勒埋首于描述18-19世紀那場工業革命的故紙堆中,看到了瓦特如何改良蒸汽機的設計,英國議會如何運用專利法保護財產所有者,資本家如何提供一個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盈利模式,高效能源的提供如何帶動新一輪的技術發明,這些技術發明又是如何在全球范圍內(從英格蘭到美洲大陸再到非洲)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 塵埃落定之后,我們發現美洲在全球經濟的角色變成了提供大量諸如棉花之類的工業原料,非洲不幸地負責提供奴隸勞動力,英國則利用工業機械進行加工,源源不斷地向全世界提供制成品。 用凱斯勒自己的話說,“這曾經是,現在仍然是,工業經濟的概念。” 但他馬上發現,工業革命已死,早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今天我們身處的是信息革命的時代。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代表,而美國則是信息革命的楷模。在這個設計與生產分離的經濟模式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制造,而是不斷更新產品并時刻保持領先的能力。 因此,盡管外債高達4萬億美元,且面臨著經常和資本項目的雙重赤字,可凱斯勒卻樂觀地認為,當代美國經濟已經變成了一個具有高度彈性、面向全球發展、欣欣向榮且效率很高的經濟體系。 他通過自己的投資實踐發現,美國出口的知識財產能夠獲得極高的利潤,這里的財產包括英特爾的芯片設計、微軟的“視窗”軟件以及好萊塢的電影。 華爾街的格言是:“金錢游蕩全球,就是為了尋找最高的回報。”美國的知識財產企業因其產品的無可替代性而擁有豐厚的利潤,也因此而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 借助資本市場的調節與平衡作用,大量以貿易逆差形式流出美國的金錢最終又回到了美國,并在流轉中提高了整個經濟的財富總量。 在這個被凱斯勒稱之為“我們思考,他們流汗”的經濟體系中,美國通過生產知識占據了利潤生物鏈的最上游。也正因為如此,作者的投資理念便是尋找那些擁有“龐大的市場”、具備超凡的“競爭優勢”,并形成了可資運作的商業模式的企業。這些企業無一例外,都具有良好的長期發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