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精英與草根的文化分裂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2日 18:27 《財經時報》

  □ 本報記者 楊時旸 韓雨亭 胡勁華

  2005年發生的一切,讓中國的文化面孔變得生動起來。它們看上去有些嘈雜、沒有秩序,但呈現出來極具吸引力的紛亂景象。這便是轉型社會,中國已深刻地介入到了大國經濟與文化并不同步的影響力之中

  “2005年是有趣的一年。”幾乎所有關注中國文化領域的人都會這樣評價。“超級女聲”的大紅大紫,“芙蓉姐姐”的網絡走紅,博客陣營的空前擴大,太多有意思的事情接踵而至。

  它們看上去有些嘈雜、沒有秩序,但呈現出來極具吸引力的紛亂景象。這便是轉型社會,它集中體現了傳統與現代、后現代,正統與另類、精英與反智、主流與邊緣的原則性沖突。

  讓普通人 “秀”起來

  一夜之間,“

芙蓉姐姐”已經取代了木子美在互聯網中的江湖地位,這位其貌不揚的女子,不用吹灰之力便把木子美、流氓燕、紅衣教主等網絡“女俠”挑于馬下。

  “其實只不過是‘芙蓉姐姐’做了一些別人想做而又不敢去做的秀。她的行為舉止看起來也許有些荒誕,但是卻真實地觸及到了許多人埋在心底的一些東西。”著名文化批評家、北大教授張頤武這樣評價。或許“芙蓉姐姐”僅僅是個開始,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以更為個性的方式秀出自己。“芙蓉姐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或許是一個英雄,一個敢于想到、做到的文化英雄,即使她在照片上的表情嚴肅到讓人發笑,但是這也許就是“芙蓉姐姐”們真正的內心表達。她在今年的出現,除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之外,一定也給人們留下一些別的什么。

  民間文化的迅速崛起,似乎在2005年表現得異常明顯。每一個來自民間的普通人都可以在一“秀”之后,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一場關于社會審美形態的辯論從一場“”

超級女聲“”的電視選秀節目開始,這場席卷全國的選秀運動,把我們推向全民娛樂的邊緣。為什么?因為所有人都見證了幾個稚氣未脫的女孩子如何成為大明星的全過程。它對于個體的勵志作用,決不亞于灰姑娘的童話故事。不過,也有人把這場造星運動解讀成“文化民主”。

  商家也看準了商機,僅蒙牛一家贊助商就為“超女”投入一個億的天文數字。而天娛傳媒更是將觸角伸到未來,不僅買斷了“超女”的專有權,還瞄準了“超女”所引起的所有產業鏈。

  所有人都在這里看到了一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平民精神。人們樂于在一個公平的舞臺上展示自己。“超女”之中海選出的平民偶像似乎才是真正符合“大多數”意愿的。以往那些被包裝出來的天王巨星只是強加在大眾面前,而“超女”的出現第一次讓人們體驗到自己“造星”的快感。

  “它給了觀眾雙重想像,而其他的節目都是只有一層,丑小鴨變白天鵝,它更加戲劇化,更有攻擊性。”這是張頤武的觀點。對于小姑娘而言,“超級女聲”給的是夢想,但對于主辦這次活動的公司而言,“超級女聲”帶來最多的是豐厚的商業利潤。總之,它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全方位地吸引了世界的眼球。

  網上碼字新生活

  博客,這個原本陌生的詞匯從“草根”打開了突破口,它在顛覆話語權的同時,樹立了自己的個性旗幟。現在原本涇渭分明的寫作權利越來越淡化而模糊。普通的人們可以更加自由地抒發內心,而那些早已揚名的大腕也可以借此回到本真,這或許才是博客如此火爆的原因。正如作家劉震云所說:“在這里可以說真話,不說假話,可以說壞話,不說好話。”

  博客的出現最先滿足了那些無人問津的“草根寫作者”的需要。他們喜歡思考,愿意表達,可是并沒有媒體向他們敞開,所以當博客出現的時候,他們沒有理由不一哄而上。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博客可能就是他們精神世界的全部。

  截止到2005年11月底,在中文互聯網領域,博客站點達到3682萬個,博客使用者達1600萬人。平均每個Blogger擁有大概2.3個Blog.在網上碼字成了

傳統文化人新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是精神理想世界的再生。

  就在這個被有些人稱為“中國博客播種的是龍種而收獲的是跳蚤”的年代,有些精英也開始用起博客。也許這種從樹梢回到草根的狀態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新奇的體驗。

  “我從今天起關閉手機,覺得自己斷開了和外界的聯系,當然我不會斷開這個博客,我現在需要這個博客來讓自己知道:我還在人間。”這是余華在他的博客上留的一段話,原本對博客一無所知的他,現在已經對博客充滿了喜愛與依賴。他說:“論壇是個公共的地方,而博客更像是私家領地,公共場所誰都可以去,但私人領地只會邀請朋友。”他很喜歡這種前所未有的更加純粹的交流方式。

  “民間文化的崛起一下子使所謂的明星與百姓間的區別模糊了。明星可以是周星馳那樣只是個善于搞笑的小人物,而普通人也可以站在‘超女’的舞臺上,秀30秒然后成名,這是一個中國夢!”張頤武說。

  “異象”與啟示

  陳省身、費孝通、啟功、巴金等符號性人物的相繼“退場”,是否意味著中國已進入另外一個時代的拐點?畢竟他們的人生經歷穿越了中國近代史。在今后一段漫長的時期內,我們還會誕生新的大師嗎?

  不管是全球語境下的“中法文化年”,還是中國意識復蘇下的國學熱,“超級女聲”,文化遠征理想下的“漢語熱”、“孔子學院”,或是最能體現思想與言論自由的李敖文化之旅、出版體制改革等數不勝數的文化事件,我們現在看到中國的人們,已經開始學會以更具包容的多元性目光,去看待這些發生在身邊的“異象”。

  不管怎樣,2005年發生的一切,讓我們這個國家的文化面孔,變得生動起來,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它所散發出來的熱量。當然,目前中國最充滿吸引力的,仍舊是它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已經深刻地介入到了大國的權力與文化游戲之中。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