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資本刺激下的文化復興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2日 18:22 《財經時報》

  □ 本報記者 韓雨亭 胡勁華

  經濟的復蘇讓中國人的文化和藝術到處充滿中國符號,大家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汲取靈感。在全球語境下,文物、國學等在2005年突然呈現出異樣的復興。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場被認為有“文化復興”意味的運動中,民間力量成為話語的主流,資本成為其基本推動力

  如何認識今天全球文化語境下的中國?如何去有序地修復、重構與堅守自己的精神?經濟的復蘇讓中國人的文化和藝術到處都充滿中國符號,大家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汲取靈感。

  全球語境下的異樣復興

  在全球語境下,文物、國學等在2005年突然呈現出異樣的復興。這是一場由知識分子、企業家、傳媒以及政府共同參與的文化復興運動,與以往不同的是,民間力量成為話語的主流,而且資本成為其基本推動力。

  資本的介入,自然改變了原來固有的格局,讓死氣沉沉的文化市場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但資本的過度介入,又不得不讓人對“復興”產生某種不安。中國正在創造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我們能夠指望它再次創造文化奇跡?

  拍賣場上的價格競賽,也是國力角逐的微觀體現。1568萬英鎊巨資購買青花瓷罐,只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個縮影。當我們把視線拉回國內,才猛然發現,一場氣勢宏大的文化復興運動,正在資本的刺激和推動下顯示出旺盛“活力”。

  2005年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估計在200億左右,這與2004年的70多億相比,已不難讓人從中看出端倪。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無法統計的一級市場和民間交易,其活躍程度遠遠超乎人們想象。

  民間游資的文化訴求

  經濟沖動往往導致文化勃發,新聞媒體則是最清晰的晴雨表。一批都市報甚至經濟類報紙紛紛辟出專門的收藏和藝術版面。

  

中央電視臺、地方電視臺,包括鳳凰衛視(資訊 行情 論壇)也相繼開通了收藏頻道,全國各類媒體紛紛開辟的藝術品投資或收藏欄目讓民眾看到了內需拉動外需的景象。

  如果要評選最不怕收視率末位淘汰制的央視制片人,《鑒寶》欄目制片人敢拍胸脯,描寫該節目主持人的一個不起眼的帖子竟然能引出成千上萬條跟貼。全國報紙紛紛報道,可見藝術投資話語權的升級影響力。

  而影響力是建立在強大的資本體系之上的。一位藝術投資人道出玄機,“人民幣年中升值;存款利率連續兩年在低位徘徊;房產調控;股市低迷;江浙企業界人士全情投入,山西煤礦老板現鈔購買,加上原有的收藏隊伍,用發燒來形容2005年的藝術品市場都不過分。”

  有媒體披露,溫州財團正把1200億資金砸向藝術品拍賣市場。溫州財團的資金走向往往反映出我國游資集中的領域,一位圈內人給記者估計:“目前,拍賣市場上的短線資金至少在一半以上。”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安東尼#zhPoint#桑克羅夫特對此進行關注,他在最新發表的《全球新富追逐藝術珍品》中,對全球藝術品市場的火爆進行了分析:世界各地收藏家新貴追逐日益稀少的藝術珍品,使高端藝術品市場持續走強,中國等新興市場買家日增,使拍賣行前途光明。而目前在海外市場上,近年在對沖基金和衍生品交易投機中大賺一筆的美國人,逐漸成為市場主力。

  率先邁入小康的中國新貴們也開始有實力和國際金融巨頭們在一個場子里來來往往。北京社科院研究員沈望舒表示,中國文化的世界貿易亮點頻現,勢頭良好。在圣誕節期間,各國的文化市場上都充滿中國文化產品的痕跡。

  拍賣背后的家國情懷

  7月12日,中國元代青花瓷罐“鬼谷下山”在倫敦克里斯蒂拍賣行拍賣,賣出1568萬多英鎊,合人民幣兩億多元!它在創下歷來亞洲藝術品拍賣的最高成交價的同時,也刷新了中國瓷器及中國工藝品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這個瓷罐也是倫敦佳士得拍賣行2005年拍賣成交價最高的一件藝術品。

  “鬼谷下山”青花瓷罐是通過電話拍賣的,古董商尚埃斯凱納齊沒有透露這位神秘購買者的任何信息,只說這位買家“不是亞洲人,也不是英國人”。有人說這位神秘人物可能是一位美國收藏家,但只是一種猜測。

  這樽“鬼谷下山”青花瓷罐和其他七個同類古董的命運一樣,它們雖出自中國,但無一留在中國。

  中國流失到海外的文物主要分布在歐美、日本。在美國,有七大收藏中國文物的中心,主要為極其豐富的中國歷代文物珍品,其中以繪畫、青銅器和地方志為大宗。

  全美大約有上千件中國古代大型青銅器,出類拔萃之作至少超過百件;美國收藏的中國地方志數量之多令人瞠目,僅國會圖書館就收有中國各省、府、縣志書約4000種。而歐洲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的國家,主要是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瑞士、瑞典,其中以英國為最,法國次之。

  大英博物館里有漢代玉雕馭龍、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南北朝陶獵鷹坐俑、唐代黃玉坐犬和敦煌絹畫、文書。巴黎盧浮宮國立博物館里的30000多件中國文物,瑞典國立東方博物館里的彩陶和中國字畫,德國博物館里的中國書畫……這些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粹部分的珍貴文物,現在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結,經濟的復蘇使人們重新想起了它們。

  青花瓷罐的再度重現刺激了華人收藏家的神經。在拍賣的當天,不少華人收藏家趕赴現場,他們逐漸結成同盟,只有一個目的:讓青花回歸故土。但是,1568萬英鎊讓中國買家再一次與青花失之交臂,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的買家沒有能力。

  當國學與資本聯姻

  “2004年被稱為‘文化保守主義年’,2005年可以稱為‘國學年’,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圍繞國學展開爭論。比如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又如廢除科舉100年紀念以及關于祭孔的爭論。最近還有北京大學哲學系辦國學‘老板班’和中國國學俱樂部正式開張的消息,國學正在熱起來。”

  學者徐友漁在《國學該如何熱起來》文章中所說的,是最近剛成立的“中國國學俱樂部”。

  “中國國學俱樂部”成立于2005年11月底,投資方是一家名為“長江隆科”的公司,該公司宣稱斥資數千萬在亞奧商圈買一棟

別墅,作為俱樂部的辦公地點。

  主辦方稱,與其他同類課程相比,中國國學俱樂部的成立旨在“經世致用”。俱樂部的招生對象必須是企業家或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學費為每人9800元,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相比,它確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板”國學班。

  與“中國國學俱樂部”頗為相似的是北京大學哲學系開辦的“乾元國學教室”,這里同樣是一個 “老板班”,這個班的學員大都來自企業老板,一年學費為24000元。

  “目前的‘國學熱’露出商業化炒作和牟利的苗頭,這是令人不安的。”徐友漁認為,這種以國學名義的商業行為,與古代圣賢教導的“正其誼不計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背道而馳。他甚至認為這樣的做法是一種“趁火打劫”。

  興起于20世紀初盛于20年代的國學,幾經波折,又在經濟發展的今天重新復蘇。這其中有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也有對曾茫然崇尚西學的矯枉過正。但是,在資本大量進入的情況下,國學會不會偏離原來的軌道?

  如果把復興國學理解為知識、教育方面的補課,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引起爭議和構成問題的,是企圖恢復傳統思想的正統地位,使中國回到“獨尊儒術”的時代,那么復興國學的前途是值得憂慮的。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