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林
開開病了,要吃一種很苦很苦的藥。我把藥掰成小塊,讓他用水沖吞下去。一大杯水下肚了,藥還是無法通過喉嚨口,總被他吐出來,說是“太苦了!”后來把藥研碎,拌很多糖,他抿一小口喝一大口水,勉強吃去了一些。但剩下的一大半,不管如何勸說、鼓勵或威脅都吃不下去,總說“太苦了!”
我終于失去了耐性,打了他,氣鼓鼓地把自己關在房中,覺得真失敗。這么嬌氣的小孩,這么怕苦怕難,雖然聰明,但能成什么事?
房外舅舅和舅母再接再厲,繼續勸開開吃藥。過了一小會兒,開開很興奮地跑來說:“吃下去啦!就把藥放在一杯水里溶了,我就喝下去了,一點味道都沒有。”
我抱抱他,意識到自己又一次“以成人之心度小兒之腹”了,過分要求他了。
記起一個科普資料說,兒童舌上的味蕾比成年人的更多,更靈敏,分布更廣。所以孩子對味道特別敏感,我們成年人覺得一般苦的藥,對他來說真的是“太苦了”。而稀釋之后,苦味降低在他能承受的范圍之內,雖然量大了,反而喝下去了。
我甚至記起自己二年級的時候,咽不下一種叫“蛇膽川貝”的散藥,惹父母都發了火。那時候的我比五歲的開開可大多了。
至于什么“吃苦耐勞”等稟性,也是成年后經過多次失敗,懂得了許多困難無處可逃,才逐漸成了自覺的修行。現在指望一個五歲的孩兒天生具備這種品質,確實有點操之過急。
在幼教課上常常聽到一個詞,叫“合理期待值”(realistic expectation),強調每一個年齡段每一個孩子都會有生理的和心理的特征和局限性。如果期待兒童有超出他們能力之上的表現,結果只能是引起大人小孩雙方的挫敗感,對兒童成長和親子關系的培養都不利。
比如兩歲的孩子還未發展出“他人”的概念,若想讓他們與人“分享”什么,就是一種不合理的期待。所以幼兒園的小小班應該準備一式多份的玩具,才能避免紛爭。
專家們歸納總結出各年齡段兒童在各個領域的普遍特征,冠以簡潔的描述性詞語,稱作“詞畫像”(word picture),要求受培訓的幼師都要熟記“詞畫像”,也是為了幫助教師建立對兒童的合理期待值。
如此想來,我應感謝開開堅持了自己的感受,沒有因為家長的威懾力而勉強自己,而是用一種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完成了任務。也許這種稟性將有助于他在其它事情上堅持自己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