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怡
全世界最小的香港迪斯尼于9月在香港開幕。此主題公園地方雖小,但開幕日為數16000的到場人數卻甚為壯觀。5000內地游客亦蜂擁至此,為睹中國首個迪斯尼的開幕風采。在傳媒鎂光燈下,內地游客頓時成為了米老鼠的新聞配角:在非吸煙區內抽煙、蹲坐在地上、小孩隨地大小便、以洗手盆當做便盆大便、放聲講話、插隊……有傳媒甚至稱這種種“不文
明”的行為為“中國人的丑陋”。
也許一般彬彬有禮的“文明人”會認為這是不懂禮儀和不進步的行為,然而從文化研究者的角度而言,也許這種旅游方法比“文明人”的方法更為“西方”、更為“進步”。何出此言?蓋因這種不顧當地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只著眼當下消費的旅游方式正是西方資本主義旅游的終極表現。
文學及文化研究學者卡勒爾Jonathan Culler對此有獨特的看法。在“旅游的符號學”Semiotics of Tourism一文中,他指出當今的旅游工業已轉變為純粹對符號的消費。我們到不同的地方旅游,其實只為了消費被視為代表該地方的“旅游符號”。例如,到法國旅游,為的只是到巴黎鐵塔、香榭麗舍大道、羅浮宮、法國名牌服裝店等代表法國的符號拍照留念、購買巴黎鐵塔模型和名信片、付錢進入羅浮宮走一周、再到名店瘋狂購物一番,完全無須理會法國的風土人情、文化歷史。所謂的名勝古跡,就是讓我們消費的文化符號。旅行團的行程表,就是我們的消費指南。作為游客,我們完全無須參與當地人具體的生活經驗和歷史文化,只消沉醉于消費與該地方相關的文化符號。在消費主義擴張的年代,消費是唯一的旅游文化和禮儀。
過去,旅游代表了一種新的生活體驗。對自己的文化沖擊,也可能是對心靈的洗滌。其實最能體現旅游精神的就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筆下的“游蕩者”。他的旅游方法不像現代人般到處參觀名勝,而是一天到晚漫無目的地在新的城鎮、不同的街道、各個國家到處漫無目的地流連。透過閑蕩體會不同地方的文化及生活,透過生活了解當地歷史文化。
在消費主義擴張的年代旅游,似乎無可避免地只能消費旅游符號。迪斯尼樂園這個由眾多卡通符號堆砌出來的旅游景點,正是消費旅游符號的最佳場地。現實生活中的名勝古跡,還須通過宣傳和重新包裝化成旅游景點式的旅游符號,但迪斯尼樂園打從一開始便是符號商品,園內一事一物皆為可被消費的卡通符號。面對這浩瀚的符號商品世界,無怪乎國內游客只顧盡情消費,而忘卻了其中的社會文化禮儀。
然而我們在消費迪斯尼時,除了忘卻了異地的文化禮儀,往往亦忽略了迪斯尼背后的文化意涵。文化研究及教育學者祖魯Henry Giroux通過撰寫《咆哮的老鼠——迪斯尼與天真的終結》一書,提醒我們迪斯尼如何透過看似天真無邪的商品,在社會中廣泛散播其文化思想,操控我們的文化。除祖魯外,西方不少文化研究學者亦探討過迪斯尼產品,指出其背后傳播了不少有問題的訊息,如白人中心主義、種族歧視、男性中心主義、將家庭暴力正常化等,對我們的文化影響深遠。
忽略異地的文化禮儀,最多失禮人前,遭人笑柄;但單顧消費,忽略了商品背后的文化意涵,對社會的影響便更為深遠。當一家大小考慮前往香港迪斯尼樂園前,除了了解當地文化禮儀外,亦不妨多思考迪斯尼背后的文化訊息,這也許比單純的消費旅游符號更有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