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旦
我們是否可以生活得更好?如果中國樓市的存在方式得以扭轉,答案至少是部分肯定的。
不久前,一份來自世界銀行的財富報告(下稱“世行報告”)在第60屆聯合國首腦峰會
期間公布于眾。這份長達190余頁的報告綜合無形資產、產出資本以及自然資源等數項指標,將中國的人均財富定格于9387美元,同期美國的人均財富達到512612美元。
相形之下,中國的人均財富約為美國的2%。這是最大發展中國家與最大發達國家之間的財富距離,一段并非不可逾越的距離。至少我們的不動產價格已迫近至美國的20%(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05年上半年中國平均房價達到2701元/平方米,而美國平均房價水準則在2000美元/平方米左右)。事實上僅僅用了5年時間,我們便達到了這樣的追趕速度。
我們無法獲知在近1萬美元的人均財富中,不動產究竟占據多少份額。但客觀而言,我們積累的財富在不斷高漲的居住成本面前顯得不足;同樣,我們無以判斷,如果相當的人群主要以不動產方式進行私人財富積累對這個社會是喜是悲?甚至于,未來前景可能是極少部分人占據這個國家絕大部分的財富資源,這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是否很有裨益?
在一個處處以比肩歐美為榮的氛圍里,我們的財富判斷卻顯得如此突兀。當我們為不動產財富的進階水準不斷歡呼時,身后背負的陰影也在不斷濃重。
我們注意到世行報告的另一組數據。目前,中國的凈儲蓄率已達到25.5%,僅次于海地這個戰亂頻仍、高度缺乏安全感的國家。它意味著中國既具備足以艷羨世界的消費潛能,同時也寓示著這個國家的人民缺乏足夠的消費動力。
然而為了達成不動產消費,高額儲蓄將被投入其中。事實上,即便是具備如此高的凈儲蓄率,絕大部分人也無法完全用自有資金實現不動產消費——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現實。
因此,如果不動產構成相當人群財富的主要體現形式,那么中國的銀行將在未來數十年中與大部分中國人個體共同持有,并分享它的權益。他們需要放棄其他類型的財富積累,在長久的歲月中不斷換取這份權益,以使它真正地實至名歸。
試想如果這一切真的就此發生,并順利演進。未來是否還能如常地推演?未來是否還能獲得應有的各種保障,而不僅僅是房子?難道在不動產財富的累進下,一切都將真的變得美好而又完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