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超強”而是“極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0日 18:07 《財經時報》 | |||||||||
□姚望(莫斯科大學世界政治學院) 言論 現實似乎已不完全是單極,也不是一超多強,而是一極多強,也就是美國主導而不是壟斷世界規則的制定
現在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自從柏林墻倒塌,不同的世界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有一種聲音說,這是一個單極化的世界,其大致的語意為:唯一的老大美國,制定了世界的行動規則;其它力量都承認這一規則,并在這一個規則下行事;美國以外的其它國家都是規則的被動接受者,但也極可能是聯合反抗規則的力量。 另一種說法叫“一超多強”:世界上只有一個超級大國,但它不是世界規則唯一的制定者;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幾個力量意圖與一超共同制定規則;每一強都有自身的國家聯系群,多強間也可通過不同的組合化解一超的壓力;但一超與多強也可以聯合反制其它國家的反抗——這一思維的推進,就是多極化。 以上兩種思維,各代表了一定國家的訴求,訴求的關鍵是盡可能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規則。 但縱觀冷戰后的歷史,似乎單極化的訴求更加得到了加強。伊拉克的戰爭,尤其彰顯了美國在世界上推進自身意圖的能力。但是多強似乎也有所發展,比如歐盟的興起,日本等國意圖安理會的席位,中俄的聯合軍演等。 在這里,極的概念與超的概念發生了碰撞。極意味著主導,而超只意味著力量的略高。如果說極意味著壟斷,則一超多強就意味著寡頭。 經過十幾年的運營,一極多強的新世界格局已然不新。現實似乎已不完全是單極,也不是一超多強,而是一極多強,也就是美國主導而不是壟斷世界規則的制定。 雖然美國的能力在近幾年時常受到質疑,但其地位依舊。各國其實都明白,在相對無秩序的國際體系中,聯合國往往處于無力的地位。而有力者則往往為了自己的利益,打壓其他國家。所以多數國家抗拒美國的本質原因,在于美國制定和解釋有利于自身的規則。 十幾年的國際事實,寡頭們并未彰顯與一極的公然對抗,而是采用了各種親疏遠近的姿態與美國建立聯系。 比如歐盟長期遵循內部聯盟、與美國建立多角度合作的原則,在不改變大的國際體系的原則下,建立了相對獨立的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依托了美國為代表的意識形態以及美國武力的支撐。 因此,歐盟在東擴等與美國利益相一致的道路上走得較順利。在伊拉克戰爭等與美國相左的方向,則表現了行動的困難。新加入歐盟的國家在價值觀上,可能幫助美國在歐盟中抵消歐盟主導力量國的一些影響,英國則一直表現著美國在歐洲的橋頭堡的風骨。 而日本一直就是美國在戰后亞洲的橋頭堡,通過與美國在主要問題上的一致性來獲得自身的發言權。 在外交上十幾年的起伏,使俄羅斯漸漸認識到一味遷就美國沒什么好處,于是轉而通過不斷地以自身實力為基礎,與其他國家的時近時離,來刺激美國的胃口。不過俄羅斯至今尚未加入世貿,在一定程度上還算是“體制外”的國家。 中國在列強中,地位相對獨特,在客觀上常常被用作調節其他國家的內政的砝碼。比如中國威脅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某些政客用以加強自身凝聚力的資本。 在歷史上的兩強對峙時期,中國微妙獲得了第三極的地位。但世易時移,中國成為諸強中地位尷尬的一員。加入了世貿,使中國在經濟上加入了“主流”,即方便了國家間的交往,但也方便了那一極——美國用經濟杠桿來協調與中國的關系。 綜而觀之,當今世界縱橫之道,依然貫徹了中國戰國時代的合縱與連橫之策。一極下的多強則似乎看清了一點“槍打出頭鳥”。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其和平二字似能讓某些力量寬心,而崛起則又讓那些力量感到了“一絲不安”,但要崛起的又何止中國一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