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崛起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7日 16:29 經濟觀察報

  張軍  

  這些年來,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的走勢離不開海關統計。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發現,貿易部門在過去10年獲得了迅速的擴張。8月11日中國海關官員說,在今年頭七個月,中國貿易增長了22.8個百分點,從2005年3月以來,貿易量每月都在1000億美元以上。

  目前,中國同世界其它國家的貿易量已占到其GDP的近70%。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在日本和西德高速發展的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也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10年前就有經濟學家對此感到困惑,對中國這樣高的貿易依存度,人們有很多討論,給出的解釋也五花八門。為了持續增長,中國也許積蓄好了自己的內力。但問題是,中國同東亞單純依靠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還不大一樣,中國總體上是依靠貿易帶動的經濟,與日本和韓國在高速發展階段相比,中國今天的市場要開放得多。

  形式上講,念經濟學的學生可能會認為,與比重占絕對優勢的投資和消費相比,微弱的貿易盈余(過去十年平均低于5%)對中國的GDP不會有太大的貢獻。預計今年的貿易盈余會超過1000億美元,這一數據與過去十年相比的確很高。然而即使如此,它也還不到中國GDP的1/10。那么貿易要緊嗎?

  這取決于你看待統計的方式。在支出法下,盡管計入GDP的是凈出口而不是整個貿易額,但是整個貿易額及其增長引起了制造業、服務業和公共部門產出的巨大增長。不用擔心,中國相關的行業部門在做統計時已經考慮了這種引致效應。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通過加總每個部門的增加值來計算中國的GDP可能會更好,尤其是工業部門和服務業。實際上,比較而言,中國對制造業的數據處理要遠好于服務業。

  大致是在十年前,通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中國最終走上了有自己特色的增長之路。這一切都來源于鄧小平1992年春天在南巡過程中的談話。這些談話實際上為后來黨內形成共識奠定了基礎,這個共識就是中國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在這些改革中,對于形成中國特色的增長體制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措施包括:消除外貿控制、1994年人民幣貶值40%、依靠政績對地方官員進行考核的制度以及1994年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關系的調整。

  理解中國增長體制的關鍵是要意識到,這個體制是開放化、分權化和通過黨形成政治凝聚力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對省級和市級官員來說,這種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激勵框架,那就是要一心一意致力于促進經濟增長,我曾經把這種現象稱作“為了增長而競爭”。對地方政府官員而言,GDP的增長率成了考核政績的惟一尺度,因而對他們來說,首要的工作就是保持經濟年復一年的增長。由于中國的金融體系和行業部門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矛盾,地方官員也很清楚,走出困境的最佳辦法就是吸引外資。為了吸引FDI,他們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如勞動力、土地的無償使用和給予外資一定的免稅期。

  1980年代,一些跨國公司為了將其產品打入容量巨大的中國市場,通過與中國企業合資的方式,將其有關業務搬到了中國。但是在過去的十年中,絕大多數FDI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落腳點,是因為它們認為,為了保持國際

競爭力,不去做“中國制造”是不明智的。十年來,中國成了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FDI的投資對象國。

  FDI的持續流入促進了中國的進一步開放,也使中國融入到全球化的進程中。憑著供給無限大的廉價勞動力和對FDI的偏愛,中國與世界經濟迅速融為一體,這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關注。坦率地說,隨著FDI流入量的連年攀升以及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所占份額的不斷提高,中國的確受益匪淺。但與此同時,中國貿易量的增長也為東亞和美國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和財富。這一點無人能否認。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有助于亞洲經濟的發展和復蘇,對動態化的全球經濟體系的貢獻也日漸突出。

  中國是一個大市場,也是世界級的加工中心,目前有50萬家外國制造商在這里落戶。十多年來,中國出口的增長速度是GDP增速的3-4倍。如今,在

紡織品、電子和機械產品等很多領域里,中國產品在市場上都居于主導地位。在中國東部沿海最具活力的地區,一個共同的特征是FDI的高度群聚,珠江三角洲和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三角洲在吸收FDI和出口產品加工方面處于領頭羊的位置。

  十年來,FDI在機械和電子等最具活力的部門的出口中所占的份額是過去的兩倍甚至三倍。在PC及相關部件、其它電子和通訊設備的出口中,FDI所占的份額超過了80%-90%。整個貿易量的增長中有90%多要歸于加工貿易的增長,這是中國經常賬戶中貿易盈余的惟一來源。當然,FDI的源源不斷的涌入也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美元儲備,到2004年已經超過了7000億美金。

  一個顯著的事實是,盡管中國的出口增長迅猛,但與日本(1950年代-1970年代)和韓國(1970年代-1990年代)相比,中國的整個貿易大體上是平衡的。當然,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加工貿易在整個貿易中所占的主導地位。 但是中國同美國的貿易盈余是巨大的而且逐年攀升(2004年大約是1620億美元)。實際上,美國對外貿易的總赤字大約是7000億美元。有些經濟學家把這種狀況歸咎于美國人儲蓄太少的緣故。的確,美國人(包括公司部門)支出比起儲蓄要大得多。但是,這也是由于美國人借錢成本太低的緣故。這樣,問題就回到美國的貨幣市場上。如果沒有國外貨幣源源不斷地流入所形成的貨幣供給,美國的利率很快就會上升,從而經濟增速放慢。

  這里碰到一個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美國經常項目的高赤字使得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成了美國債券市場的大買主,外國對美國債券的龐大持有額使得美國人繼續有能力把金錢大量花在進口商品上,這又使得美國的貿易赤字狀況進一步惡化。這種循環局面暗示著美國和全球貿易體系面臨著一個困境。在準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安排下,全球化在為亞洲實現出口拉動的增長創造機會的同時,也為美國的貿易失衡埋下了種子。作為亞洲的關鍵經濟體,中國的崛起使得這種失衡更加明顯。

  (原文為英文,羅長遠/譯)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