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組織的反商主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30日 15:2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唐學鵬 倫敦大爆炸案讓富裕的歐洲打上了凄迷的色彩。本-拉登的基地組織,塔利班的殘余勢力,以及最近風頭甚勁的“阿布-哈夫斯-馬斯路旅”,以及中東的哈馬斯。他們的存在不僅提醒這個世界有著嚴峻的陰影和令人顫抖的不安,同時,也展現恐怖主義組織的殺傷力和有效性。
我清楚記得幾年前CBS節目有一期《60分鐘時事雜志》做的一期塔利班的專題,介紹了塔利班的各種倒行逆施。當時,母親迷惑地問我:那幫人這樣做,對他們有什么好處? 這個發問直逼問題核心。 吳思的《血酬定理》一書表達了一個很重要但并未被人關注的思想:假如一個社會,政府的功能是殘次不全的,同時市場又是壓抑破碎的,不能提供社會所需要的公共品(比如法律、教育、公共基建和保險救濟等),那么會是什么樣子? 毫無疑問,人群開始真實而野性地騷動了。自由地煽動,自由地締約,自由地組合,完全是出于實在需要而野性地生長。不同的人聯合起來,大大小小的組織構建起來,形成內部人自己的風險共濟會。他們或是宗教團體,或是俱樂部,或是(大)家族會,或是黑社會! 總之,這些東西必須得到,不能空缺。而塔利班就是阿富汗地區最重要的秩序提供者。(經濟學家Townsend在1994年將這個命題形式化,喬治梅森大學長期分析宗教經濟學的優秀學者Laurence R. Iannaccone在這方面的工作更是相當重要。) 當我們用組織學的眼光去看待恐怖主義時,必須要找到合適的觀察點,分析宗教恐怖主義內部構造機理。 觀察點應該是他們與外界的關系,這些激進宗教組織都毫無例外地提供公共品給自己的內部人,比如醫療、養老和救濟福利,同時還供應某種法律和秩序,而組織以外的人是享受不了諸如醫療和救濟這樣的好處的。他們這些“局外人”只得向市場——一個已經失效和癱瘓的市場——勉強地購買,甚至買不著。于是,宗教組織天然地擁有一種使人依附的力量,內部人不愿意擺脫這種依附的感覺。 哈馬斯和塔利班都宣布,他們“對你的關愛和你對安拉的奉獻相關”。這句話也可以翻譯成:他們供應的公共品數量和品質同人們宗教投入正相關,同人們市場投入負相關。 當引入宗教組織,公共品供應,市場的競爭,那些塔利班式的古怪的行動模式和哈馬斯號召巴勒斯坦人接受“反商主義”就很好解釋:宗教組織用公共品供應吸引人民,而又受到來自市場的競爭。 我們把人民的生活投入都轉換成一個名詞叫“時間”,暫時簡單地把時間分解為宗教時間和市場時間。宗教時間投入的數值會影響宗教組織對你態度的好惡,隨后態度的好惡會直接決定著你從宗教組織那兒獲得的公共品的素質和數值。但是,你的市場時間將決定你從市場上獲得的收入。收入是市場工資價格和市場時間的乘積,這個收入額決定了長期消費的曲線。根據人一生長期收入支出相等的原則,你的收入等于消費品物價和消費品數量的乘積。公共品數量反映生活穩定程度,而消費曲線決定生活質量。 在這里,宗教時間,包括宗教儀式的時間,如默念經文,宗教功課練習,教義的進修與研討。另外還有,宗教社區服務,宗教的軍事訓練等等。而市場時間,不僅僅是市場交易時間,市場勞動時間,也包括帶來人力資本升值的時間,比如接受教育,這些科學文化的教育能在以后進入勞動力市場帶來市場收益。 秘密昭然若揭。 極端宗教組織,這種具有“半吊子政府功能” 的組織不具有政府般的稅收權威所以不能通過直接壓縮人們收入的手段來控制消費。他們的思路是增大人們進入市場的機會成本,縮小市場時間,破壞正常的市場收益率和契約效率。同時精神上還有一個招數,即通過教義來譴責消費主義和商業主義。這種組織的財源并不來自于本地市場,所以不需要在一個封閉的左右為難的狀態下考慮問題,只需要盡可能地完成宗教時間的擴張即可。 毫無疑問,低消費將減少人們在市場上“逗留”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哈馬斯經常號召巴勒斯坦人罷工,限制巴勞工進入以色列,聯合國的統計表明,僅僅是限制勞工一項就讓巴勒斯坦損失了將近1/4的GDP。 巴人區由于生產萎縮失業率極高,導致最典型的通貨膨脹。哈馬斯是樂意看到通貨膨脹的,因為根據上面的分析,過高的物價將導致實際收入水平下降,導致消費品數量不足,有利于“禁欲大氣候”的形成。 懲罰婦女反映了塔利班全面增大人們離開該組織的機會成本,以及控制他們的宗教時間的熱情。塔利班非常理智。他們不停、不遺漏地關閉所有女子學校,禁止女人外出工作,砸電視機,取消所有體育和娛樂活動,讓所有男人蓄須,讓男人和女人節制性生活,讓他們的孩子早早地待在原本不應該待的地方……這一切都是為了壓縮正常生活的時間,以及在這些市場享受的“效應”,而通過他們自己掌握的價格理論原則,把時間資源分配到他們指定的那些地方,培養宗教熱誠度的方向。 塔利班和哈馬斯都喜歡拆毀學校,因為學校是形成人力資本的最有效的通道,但學校被拆毀,孩子們日后就不可能獲得足夠的市場收益,他們就不會投入市場的懷抱,而是繼續留在宗教組織內尋求庇蔭。一個在特拉維夫受到本科教育的猶太人的市場收益是同樣學歷在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本科生的8倍,原因很簡單,不同的市場所致。以色列的市場讓人力資本價有所值,而巴勒斯坦的市場則“哈哈鏡”般反映出一個人的(市場型)人力資本,哈馬斯喜歡這樣的市場環境。 當營養不良的阿富汗兒童在簡陋的宗教訓示點打瞌睡時,當無辜的巴勒斯坦少年只會向以色列坦克投擲石塊時,折射出歷史悲劇的朦朧面孔。 因為,他們的反商主義成功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