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從舞臺幕后看脫掉演員面具后老板真相(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8日 17:31 《南風窗》雜志 | ||||||||
戰略第一 其三,老板們的耳朵是順風耳,比老鼠的還要靈。無論是平常瑣碎、熙熙攘攘的市井之聲,還是絲絲縷縷、若斷若續的高層動靜,甚至是大洋彼岸一只蝴蝶輕輕抖動翅膀的聲音,都逃不過老板們靈敏的耳朵。
我認識一位超級大老板,典型的南方人,其貌不揚,不善言辭,為人極其低調,走在街上儼然俗人,由此鬧出不少笑話。就是這么一個人,1999年房地產在南方正做得風生水起時,突然一人只身潛入還不太被人看好的北京。有一次,他獨自一人去看他的一個在建樓盤,探頭探腦之際,被以貌取人的保安疑為有覬覦之心的盲流,一頓呵斥。該仁兄也不申辯,亦不現出本相,悻悻然離去。等北京申奧成功,他一口氣在四環之內圈了5塊地,每塊地的規模和價值都超過名揚天下的潘石屹的現代城。與此同時,他還把眼光放到當時還并不被人看好的天津,要打造一個幾十平方公里的休閑小鎮。 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對這個老板的排兵布陣深表疑慮——5個大盤齊頭并進,現金流怎么解決?如此大的體量,如何安排銷售?回款如果不能及時到位,屆時怎么解決下一階段開發所需的資金?管理團隊來自五湖四海,彼此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大相徑庭,沖突不斷,短時間之內如何整合?有的人甚至認為,這個老板的龐大企業崩潰在即。 我的看法與眾不同——這個老板不但不會崩盤,而且還會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之所以得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我知道這個老板是一個稱得上是戰略家的人,正所謂“殺敵一萬,自損三千”,他算的是以時間換空間,占據時代制高點這一大賬,至于管理學上的其他都是成本。 下海10年來,我接觸過無數的老板,也見證了他們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國情環境中太多的沉沉浮浮、生生死死。我始終堅信:戰略至上,戰略為王。一個老板只要他的戰略定位準確,不犯方向性的錯誤,至于其他諸如企業管理、運作、人員配置、內部協調等即便問題多多,至多只是“肘腋之患”,斷不會傷筋動骨。 這個老板的過人之處就在于多年的沙場拼搏,已經磨練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商業直覺。他感到城市化浪潮正在深刻改變這個泱泱古國的方方面面,而北京、上海即將迎來又一個投資的高潮。此外,隨著經濟的深入發展,一些負面的影響開始呈現,屆時中央政府一定會采取措施更加嚴格地控制土地的轉讓和開發,銀行也會緊縮銀根。所以正當北京的經濟學家們爭論經濟是否過熱時,正當北京的地產“侃爺”們大談“居住改變中國”等哲學命題時,這個老板卻“悄悄地進莊,打槍的不要”。等2003年北京市頒布了停止經營性劃撥土地協議的4號文件,以及上海市大力推行土地公開招投標政策時,絕大多數的發展商才驚訝地發現,身旁已冒出了一個伸只胳膊都比他們的腰還要粗的巨無霸。一個時代落幕了,此時,他們才悲哀地意識到捷足先登者已經牢牢地站立在堅實的土地上,而他們自己卻身處一塊逐漸飄離大陸的浮冰! 老板是什么?他們像饑腸轆轆的恐龍,永遠都吃不飽。他們之所以屢敗屢戰,跌倒了又爬起來,是因為他們心中始終燃燒著常人難以理解的對成功的渴望。他們虛與委蛇、忍辱負重、強裝笑容、點頭哈腰、甘當孫子,是因為他們的目標高遠——要么是中國首富,要么是世界500強。他們最大的痛苦不是別人的白眼、社會的壓力、經營的艱險,而是我什么時候才能趕上或超過李嘉誠? 來自9億人的精英 細察中國的老板,大致可分三類: 第一類老板是來自社會的底層,主要聚集在珠三角和浙江一帶。廣東的老板90%以上是洗腳上田的農民,還有一部分是小手工業者。而浙江民營企業100強中,90%的老板出身是農民或裁縫、修鞋匠等小手工業者。 這些人普遍家境貧寒、兄弟姐妹眾多,初中高中水平,有的甚至只有小學文化程度或者是文盲。他們可以說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從小就備嘗生活的艱辛,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他們無權無勢,沒有任何可資利用的社會資源和復雜的人際關系背景。他們也沒有任何資產,可以說是兩手空空,身無長物。為了家庭和個人的生計,很早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 今天,他們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人群之一,但還是有許多人對其出身、水平和能力產生質疑:這樣素質的企業家所領導的企業能走向世界,能做成百年老店嗎? 是的,這些草根老板出身于卑微的農民家庭,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他們沒有優雅的談吐和瀟灑的舉止,但他們卻是中國八九億農民當中的龍中之龍,鳳中之鳳,精英中的精英!他們的今天不是來自世襲,不是來自欽命,而是來自殘酷的生存競爭。他們的發展軌跡暗合了生存競爭的哲學——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人們看到了他們的出身,卻不知他們的成材率遠遠沒有科班出身者來得高,可能只有十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但正是這一高賠率使他們更具傳奇色彩和生命力。就像戰爭年代的將軍元帥,他可能只是一個傻大黑粗的赳赳武夫,一個農民,甚至一個和尚,但他們在戰爭中學會了戰爭所需的一切知識。由于環境的特殊和殘酷,這種學習能力驚人地快捷。 可見人有沒有所謂知識,尤其是書本的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創業初期是這樣,重要的是有沒有生存的智慧和在實踐中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不管是權力角逐還是市場競爭,勝敗的關鍵是智慧!中國有句古話叫“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德國大學問家歌德也曾說過類似的話:“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樹長青”。 所以,今天我們看見富豪榜有那么多的草根老板,就非常正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