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熊德明的現代維權戲劇早些落幕(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4日 16:12 南方都市報 | |||||||||
作者: 藍藝 隨著《重慶晨報》12月3日的一篇報道《媒體展開激烈爭奪戰,熊德明昨日悄然“失蹤”》,媒體之間為了爭奪熊德明“打”起來了,熊德明哭了。一個本來就不可能通過“名人”效應解決的問題果然沒有獲得解決,而另一個不該發生的媒體內訌事件卻真實地發生了。短短一篇報道里,熊德明哭了四次!
——至此,熊德明溫州維權之行背后的戲劇成分愈加多了起來。 悲劇一,老百姓維權選擇熊德明而不是法律,凸現社會現實的殘酷一面:普通民眾在心理歸屬上找不到自己親近和信任的對象。對于底層民眾來說,對告御狀和青天大人的期許心態,依然是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時的主導力量。盡管媒體不斷告訴我們,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進入了全球化的時代,可是,我們那苦難的大多數父老兄弟們,還是沒能徹底擺脫掉通過告狀、上訪等手段解決問題的千年老路,至多增加了一點借助傳媒曝光的技術操作,這還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機會。因此,百姓寄希望于熊德明和溫州維權行動出現,這本身就是一場社會悲劇,而不是時代的進步。真正的時代進步應該是在利益或健康受到損害的時候,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堅硬的東西支撐腰桿,令到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的影響力、不需要求助任何媒體都可以爭取到應得的公正公平。 悲劇二,媒體拔高熊德明,對熊德明是一種殘酷的傷害。熊德明是誰?不過一山野村婦(希望這個詞不被理解成貶義,我只是說出一種真實,并沒有侮辱她的意思),在歷史的關鍵時刻,跟總理說了一句關鍵的話,獲得揚名機會,如此而已。盡管在媒體一年多的高度關注下,她很努力——可是,畢竟還當不起民間意見領袖,也當不起領軍維權的重任。媒體前呼后擁地推舉她,拔高她維權的意義,對她來說不僅誤導,亦實在是勉為其難。熊德明溫州維權的信心建立在媒體的轟動效應上,她顯然不知道傳媒的力量在很多時候是多么的羸弱——問問那些記者,當他們遭遇不公平待遇時的無奈是什么樣的,就知道了——可是媒體是知道的,而知道了還要去推動,除了過多專注于改進民生的愿望,也有對由此可能給熊德明造成的傷害估計不足的成分。熊德明的號啕大哭和失蹤,看起來是傳媒吵架所致,其背后的根本還是她沒有那個能力承受社會道義之重。推動社會進步、清明是政府的職責,是傳媒的義務,有那么多的專家學者鼓與呼,有那么多的企業家在輾轉而奔波,尚且任重道遠舉步維艱,更何況她呢。愛護熊德明,就應該還她本來還她清凈;愛國家,就應該關注更多的沒有出名的“熊德明們”,那樣的方式或許對推進社會進步更有力量,過分地拔高熊德明效果并不一定好,可能還會毀了她。 悲劇三,媒體內訌,體現商業競爭和炒作意識對行業秩序的殘酷破壞。這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悲哀,但又是存在于我們的行業里。評價這件事,不能依據誰是誰非,需要大視角,依據大理想大目標大共識——這些年,傳媒一直在艱難中行走,誰都不容易,尚處同根生階段,能不能不要急于相煎呢?能不能為了營造一個有益于促進社會進步的生態環境而同心努力呢?能不能不在短期的商業競爭上追求一枝獨秀呢?對一些于社會進步有推進而于自身商業利益損傷又不是很大的新聞資源,能不能盡可能共享而不是藏私呢?只有擁有一個利于生長的環境,萬物才能顯示各自的蓬勃生機,世界才顯繁榮。如果,在體現進步和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有識之士的代表“傳媒”都不能超越小利益的爭斗,都不能擁有“我活,也允許你活,尤其允許你活得好”的心胸,不是社會的悲哀又是什么呢? 所以我說:但愿熊德明的維權戲劇早些落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