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房產稅必須努力發揮收入再分配功能
來源: 荊楚網
長江野生魚可致性早熟孫緒鵬的愛民日記人民公安為人民 積分換機票積分里程≠航行距離湖北名酒被“傍”呼吁立法嚴打造假
繼重慶、上海之后,深圳據傳將成為我國第三個房產稅試點城市。這之后,則可能是江蘇省。而在房價為害尤甚的北京,則以輕飄飄地表示"暫不參與試點房產稅"之類太極云手來推擋。這一表態立即招致一片失望的噓聲。說來奇怪,如今的我國,地方政府猛給百姓加稅,反倒能成為勤政愛民的典范。而一旦跟進的速度稍慢一點、態度遲疑一點,就要被指責袒護利益群體,罔顧民生疾苦。直觀看去,加稅有功,不加稅有過,這種荒唐情境讓人嘆為觀止。
核心的原因在于,高燒的樓市已讓曾是始作俑者的政府手忙腳亂,僅剩下對房產加稅這一"大殺器"。而普羅大眾,則如病急亂投醫一般,只要是聽說有國際慣例能夠降低房價,就巴不得所在地方的政府早點拿出實踐的勇氣來。既然早就一地雞毛,那當然更不懼虎狼藥。顧盼之間,一旦別的地方先行先試,自己這地方的父母官還瞻前顧后,憤懣之余,往往要把此期間房價上漲的罪過一并扣到主政者的腦門上。算作泄憤也好,算作安慰也罷。總之,在房產稅這事體上,民意擁護率之高讓人驚訝。反觀美國,奧巴馬為給民眾減稅,在兩黨間縱橫捭闔,苦口婆心做出種種說服解釋等活計,中西對比,直讓人有精神錯亂的感覺。
問題是,出臺房產稅就真的能夠滿足民眾的期待嗎?
筆者可以肯定地說,不能。
原因很簡單,民眾對房價的期待焦點在于越低越好。但低到多少算好?從來沒人知道。對于普羅大眾而言,恐怕這個答案將會是--永遠不夠低。那么,政策要讓房價"合理",其實已成為一個無法完成的使命。
這種情況下,房產稅實際上并不能被簡單炒作為打壓房價的"核武器",而應該注重其基本含義--一個新稅種,是個對各階層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往大方面忽悠,也至多是個正本清源的手段,通過它和其他政策手段配合,作用于房地產市場,能夠有助于對種種炒作、投機行為進行清理和規范。
目前,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對住房征收房產稅,而他們的通行做法中,最突出的都是把房產稅作為調節收入和財富分配的重要工具。這是稅收制度最本源的功能。例如,對私有住房征稅已有180多年歷史的美國,明確將房產作為個人財產的一部分,規定持有房地產必須繳納房產稅。同時,對低收入者、退伍軍人和老年人等弱勢群體實行減免稅優惠。取舍之間,房產稅成為"削峰填谷"的重要工具。
而從我國現狀看,房產稅更多被包裝為打壓房價的手段,并因此成為地方政府擁護中央調控政策的態度標簽。乃至在某些地方,房產稅被說成是"房價最后一根稻草"。事實上,這不僅是曲解房產稅的意義,還因現實中潛存的種種問題,可能閹割掉其收入再分配的基本功能。
比如,從重慶透露的初步版本來看,稅率設計按照1%的固定比例稅率征收,而上海版的房產稅明確表態按比例稅率征收。按照這一模式套用,房產稅稅率制度設計如果是設計成比例稅率,則成為"一刀切"的手段--高市值、低市值房屋繳納同一比例,富人的1%和窮人的1%看似絕對額有區別,但因為比例稅率的基本特點是稅率不隨課稅對象數額的變動而變動。課稅對象數額越大,納稅人相對直接負擔越輕--同一地區,擁有100萬房產的納稅人稅收負擔能力遠遠大于30萬房產的稅收負擔能力,都讓他們負擔相同的(1%)稅收負擔,一則不公平,二則無助于收入調節。這樣的房產稅,其實僅有為地方財政"開源"的價值,注定在調節收入分配,促進公平方面沒有大的作為。
同時,上海為代表的房產稅征收竟然還要區分新舊房、區分人均居住面積,這不僅弱化了稅收的調節作用,更讓其抑制房價的點點能力近乎消弭。客觀地說,一是二手房炒作已經成為新的熱點,只針對超面積新房的做法讓人很難理解;二是人均居住面積本身就是個不靠譜的統計指標,而我國房產登記制度與其孿生兄弟銀行賬戶實名制度一樣,更是不靠譜制度的典型。這般操作,分明就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不僅毫無促令房價回歸理性的誠意,也根本不可能對貧富分化產生實質影響。
從現實出發,無論是已出臺房產稅計劃的重慶、上海,或是國內其他城市,將來落實稅收征稽,很有必要充分考慮對收入的再分配功能,特別是有關細則,要與我國財稅改革"拓寬稅基、豐富稅級"的大思路保持一致。確而言之,一是要將所有住宅房產、商住房產納入征稅范圍;二是對不同市值的房產適用不同的稅率;三是要配套強有力的征管措施,力爭在房產統計這方面不出現錯誤和遺漏;四是從國情考慮,適度出臺一些相關抵稅、退稅等措施,對真正的弱勢群體進行一定的關照。
一言以蔽之,地方政府作為政策的設計者,需要時時戒慎恐懼,注意反思政策的意圖,不宜讓政策包含太多的愿景,乃至希望一個政策達到數個目標。"畢其功于一役"的調控口號,過去五年,我們耳聞目睹了不少,但最后都成了笑柄。實在不希望房產稅再成為新的笑柄。房產稅是老虎,是個靠納稅人供養的新老虎,我們不希望,最后這個老虎放出籠后,不僅對堅挺的房價全無作用,還要對居民可支配收入啃上一口。果真如此,讓納稅人情何以堪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