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上海家樂福一線員工12年不漲工資 > 正文
郭良
最近,家樂福成了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前有與康師傅的斷供風波,后有標簽游戲,如今又爆出12年未漲工資。享譽國際的零售大鱷正用自己傲慢的態度鄙視著生產商、消費者以及賴之生存的中國家樂福員工。
15年前,深諳中國市場的家樂福利用當時國內并不完善的市場貿易準則搶灘中國,在市場經濟方興未艾,國內零售還是小百貨市場天下的年代,家樂福的供銷模式很快就占據了優勢。因其相對低廉的價格,齊全的供貨,剛入主中國不久就把其他百貨商場遠遠地甩在后面。隨著規模的擴大,知名度的增加,傲慢的家樂福卻逐漸遠離了消費者、供貨商,甚至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一再地壓縮成本,提高入場費。粗放的供銷模式和體制也逐漸暴露出弊端。
筆者清楚地記得,近兩年來家樂福的“質量門”時有發生。而“店長負責制”卻是其主要隱患。在家樂福內部系統里作為考核店長的標準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是銷售量,第二是毛利率。一些店長為了達到標準不惜私下操作,比如前段時間發生的違規促銷飛鶴奶粉,還有欺騙消費者的標簽游戲,以及各分支機構增設名目繁多的進場費、宣傳費。這種分權的管理模式雖然能調動各個分支機構的積極性,但卻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督,而其單一的考核模式也為各個分支機構滋生了腐敗土壤。
“尖銳”的零供關系矛盾,“質量門”頻發,價格欺詐時有發生,12年如一的員工工資。為何一個漠視社會責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能夠在中國生存發展?為何傲慢的家樂福在輿論媒體長達數年的批評中還能如此淡定?看看川流不息的去家樂福消費人群你就會有了答案。家樂福抓住了消費者心理——降價促銷,一招“偷龍轉風”用得是恰到好處,零售供銷利潤額表面縮小了,而與之帶來的卻是利潤轉移,進場費、鋪貨費等各種費用與日俱增。而隨著近年來農產品等價格上揚,處于上游生產廠家成本價也一路攀升,面對居高不下的進場費、鋪貨費,供貨商難以維持。無怪乎食品巨頭康師傅、中糧等紛紛站出來反對。而家樂福卻和供貨商們打起了太極拳,談判只是形式,實質效果卻毫無進展。一副“我有消費者我怕誰”強勢態度,讓其他小型供應商更是敢怒不敢言。
有業內人士指出,受賣場提高收費的影響,一些食品廠家為保持利潤空間,可能會在原料上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一些小型的食品企業,干脆用部分糖精代替白砂糖,或減少果汁含量,增加廉價的食品添加劑來冒充食品口感,于是帶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隱患。即使面對種種指責,家樂福卻沒有絲毫退讓,繼續打著“便宜價格”幌子無視消費者知情權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商界有一句話,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暫時的成功。伴隨著以沃爾瑪等為代表的零售巨頭加速進軍中國市場,國內零售企業的日益崛起,家樂福必將為自己的傲慢與偏見付出慘重代價。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