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十七屆五中全會經濟報道 > 正文
人民網北京10月18日電 (記者姚曉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會提出了今后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全會公報指出,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10年,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預示著“十二五”時期中國的改革攻堅步伐將明顯加快向縱深推進。
中央電視臺:“十二五”規劃建議最鮮明特征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報道認為,“十二五”規劃建議最鮮明的特征是,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的主題和主線。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也是這次規劃建議最突出的精神實質。科學發展觀早在2003年就已經提出,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前身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九五”計劃提出的,2007年黨的十七大時,把這一提法的“增長”改為“發展”,正式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各地也進行了多種實踐,但此次為何仍然要作為主題、主線提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盧中原認為,從2003年以來,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入人心。經過“十一五”規劃的實踐和進一步的認識,我們積累了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使大家進一步反思。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經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進一步加強了我們要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感,因此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建議鮮明地提出“十二五”規劃綱要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應該說是切中要害,反映了國內外形勢的變化。
新華社:從“增長”到“發展”不僅是字面改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從“增長”方式轉變到“發展”方式轉變,不僅僅是字面的改變。他指出,原來所說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主要是指通過生產要素結構的調整,實現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則至少擴大至需求結構、供給結構和生產要素結構3個方面。
新華社題為《“十二五”:沖破中國發展瓶頸的關鍵》的文章稱,發展不同于增長,絕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規模大小、一時得失。發展如果不科學,路就會越走越窄。我們所謀求的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指明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努力方向。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撰文認為,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是“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一個最為鮮明的特點,也是時代的要求,事關“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本質要求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我國發展水平總體還不高,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相當突出。
文章認為,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謀劃“十二五”發展,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總之,要使我國經濟發展更加符合經濟規律、科學規律、自然規律,把我國建設成政治文明、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各族人民美好家園。
中國之聲:未來五年異常關鍵
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解讀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表示,今后五年將是中國的關鍵時期、攻堅時期和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未來五年不僅僅是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更是未來十年,乃至未來40年的發展基礎。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50年,也就是建國100周年的時候,要基本實現現代化。
實現這些目標,未來五年異常關鍵:十一五期間,中國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躋身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十二五開始,中國從中等收入國家將邁向高收入國家。目標孜孜以求,但是面臨的挑戰也非同一般,所以辛鳴將十二五又形容為攻堅時期。他認為,中國過去管用、好用、能用的發展方式、理念已經不再能用、甚至不再敢用,我們中國社會要從熟悉了的、習慣了的、做順手的,轉變到新的發展方式,確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今天的中國在世界上已經是不容忽視的經濟體,中國在世界舞臺上開始影響世界的經濟結構甚至生活方式,辛鳴強調,這意味著我們擁有巨大的機遇:“中國在十二五的時候,由于我們擁有廣闊巨大的市場,由于我們可以利用結構調整迸發出的巨大活力,能讓我們中國在未來五年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南風窗》:“十二五”面臨太多的轉型
《南風窗》撰文認為,如果說前11個五年規劃的主題都是“國富”,提高經濟總量,第12個五年規劃的主題則應該轉為“民強”,讓民眾共享改革成果。所以“十二五”面臨太多的轉型:從經濟總量導向轉向國民收入導向,從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從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發展,從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等等。能否真正告別GDP崇拜,國民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是否啟動等許多懸而未決的事情已經變得舉足輕重。“十二五”面臨的是一場更加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將撬動一場深刻的利益關系調整,是中國改革的再次出發。“十二五”時期是中國改革能否進一步推進,經濟轉型是否成功,中國會不會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十二五”,是中國改革的大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