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
徐以升
受到廣泛關注的灰色收入問題,正變得日趨嚴重。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最近完成的體改研究會研究課題顯示,課題組調查推算的2008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比國家統計局住戶收入統計調查的結果,要高出9.26萬億元,這部分“隱性收入”比2005年的4.85萬億元增長了近一倍。隱性收入之中的大部分為灰色收入。
更嚴重的是,巨額的“隱性收入”、“灰色收入”絕大部分由高收入人群占有,這嚴重扭曲了本就過大的收入分配差距。
這份研究報告刊登在剛剛出版的《比較》第48輯。根據王小魯的研究,按城鎮居民家庭10%分組,2008年城鎮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家庭的實際人均收入差距是26倍,而按官方統計則只有9倍。按城鄉居民家庭10%分組,最高10%與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而按官方統計只有23倍。
回想2010年3月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有一將邁未邁的腳步,至今仍讓人唏噓。報告原本明確提出要“規范灰色收入”,但因為對“規范”一詞的不同理解,導致最后報告將“規范灰色收入”全部刪去,一個戰略性問題的推進再度推遲。
王小魯對灰色收入的界定非常清晰:其一,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界定其合法或非法的收入,也包括那些違規、違紀但不違法的收入;其二,實際上非法,但沒有明確證據證明非法的收入。
關鍵在于規模,規模決定問題是大是小。這正是王小魯多年來致力于探尋的問題。灰色收入規模有多大?2005年是2.66萬億元,是當年官方統計居民可支配收入規模11.06萬億元的24%;2008年是5.4萬億元,是當年官方統計居民可支配收入規模17.87萬億元的30%。而且,灰色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高于正常收入增長速度。
灰色收入問題不容回避。當前政府正全力解決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繞開了規模巨大的灰色收入。就此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近日專訪了王小魯。攝影記者/王曉東
怎樣得出數據?
第一財經日報:能否簡要介紹一下調查研究的方法?
王小魯:目前關于居民收入的統計調查數據存在較大失真,特別是關于城鎮高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失真非常嚴重。這并不是指統計調查方法或計算的錯誤。現行的住戶調查抽樣是基于自愿原則確定的,但高收入居民中有相當大比例不愿意接受調查,導致在抽樣過程中被迫更換樣本,因此在樣本更換過程中發生了對高收入居民的遺漏。而且,包括在調查樣本中的高收入居民中,有許多人不愿意提供他們的真實收入信息,所提供的數據嚴重偏低。特別是其中一些人的灰色收入,根本沒有反映在統計數據中。以上原因使統計調查發生系統性偏差,無法真實地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狀況。
日報:那你們是怎樣進行調查研究的?
王小魯:基于這一原因,我們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取得關于居民收入的真實數據。在2005~2006年的調查中,我們借鑒了社會學調查方法,由各地的專業調查人員對他們熟悉的親屬、朋友、同事、鄰里的家庭收支狀況進行調查。我們還采取了若干輔助措施保證調查數據的真實性。事實證明這一方法是可行的,調查取得的數據具有比較高的可信度。但這種選樣方法限制了我們用樣本數據推算總體收入分布狀況。因此我們調查取得的數據只用來作為一些重要的居民收支行為參數,而不是直接用來推算總體收入分布。這一點我下面還要講到。
此次2009年的調查,我們在全國19個省份(包括直轄市)的64個不同規模城市,以及14個縣的縣城和建制鎮進行。調查選取的城市數量較多,而樣本在各城市的分布比較分散。本次調查總共包括樣本家庭4909個,剔除問卷質量不符合要求的689個樣本,實際分析采用有效樣本4195個。
在進行調查數據分析之后,我們通過恩格爾系數法,找出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和人均收入水平之間的真實關系,再利用這種關系來檢驗居民收入統計數據。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采用了模型分析方法,控制了其他影響變量。
此外,我們還從其他渠道對這些結果進行驗證。長期以來,在居民收入統計數據、宏觀經濟數據、股市、房市、汽車和其他奢侈品銷售等方面,存在許多明顯的矛盾或者不可解釋之處。而如果把上面推算的隱性收入包括到居民收入中來,這些矛盾就基本上消失了。
日報:有哪些矛盾的地方呢?
王小魯:2008年,根據城鄉居民收入統計數據和城鄉人口數推算,全國城鄉居民儲蓄總額(可支配收入與消費的差額)為3.55萬億元。但是,這一年僅全國金融機構的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就增加了4.54萬億元。這一年,商品住宅銷售2.12萬億元(不包括二手房),扣除個人住房貸款增長額3000億元,用去居民儲蓄1.82萬億元。同一年,農村個人建房投資支出3711億元,城鎮居民個人建房支出估計不會小于這個規模。2008年,“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所有者權益凈增加1.09萬億元,這還沒有包括“規模以下”企業、個體經營戶,還有建筑業、第三產業私營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增加的部分。2008年,估算A股凈吸納私人投資1.35萬億元,加上國債和企業債券市場融資,估計吸納私人儲蓄1萬億元。除此之外,居民對期貨、黃金、外匯等金融產品的投資,加上居民手持現金和國外存款等項的增加,粗略估計5000億元(也許低估了)。
以上各項合計,2008年全國居民儲蓄總額至少應為11萬億~11.5萬億元,而不是按收入統計數據計算的3.5萬億元。這說明該年至少有7.5萬億~8萬億元的居民隱性收入沒有包括在收入統計中。這還沒有包括居民消費的統計遺漏。
以上這種情況,并不僅僅發生在2008年。對近些年的宏觀數據進行分析,都可以得到類似的結果。從商品住宅市場和汽車消費等方面的數據推算也可以得到類似結果。而且通過宏觀數據分析所顯示的隱性收入總量,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重新審視國民分配
日報:由于存在巨額隱性和灰色收入,似乎目前的居民收入規模被低估了。現在很多對收入分配等問題的研究,就是基于居民收入與GDP占比大幅下降得出的。
王小魯:的確是這樣,加上被遺漏的灰色收入之和,實際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并不像原來我們認為的那樣低,其比重下降的幅度也不像原來認為的那樣快。
2008年,按居民收支統計推算,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為14.0萬億元,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總額的44.5%。但在國家統計局的全國經濟普查的“資金流量表”核算中,住戶部門可支配收入總額為17.9萬億元,占GDP的份額為56.4%。資金流量表和住戶統計數據不一致,主要是由于數據來源的不同;前者主要依據的是經濟普查資料,數據主要來自企業,后者是統計局的住戶調查資料。
這兩個數據里,前者比我們推算的數據低了9.3萬億元,后者仍低了5.4萬億元。這說明經濟普查比統計住戶調查對居民收入的遺漏要小。然而這仍然無法解決灰色收入不能進入統計視野的問題。
我們以“資金流量表”的17.9萬億元來進行對比,加上我們調研的數據差距5.4萬億元之和,居民收入占GDP比例從56.5%上升到了66.7%,提高了10個百分點。這個計算是假定國民總收入也存在一定的遺漏,因此對總量也做了調整。按調整前的數據,居民收入在2005~2008年期間下降了3.6個百分點,而按調整后的數據在此期間下降了1.9個百分點。
但這并不是一個值得樂觀的結果。調整后的居民收入比重雖然顯著高于原來的統計,但高出的部分主要是非正常收入。正常收入的比重并沒有提高。正常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比重過低的推斷仍然是成立的。特別是勞動報酬比重更低且進一步下降,非勞動報酬比重更高且進一步上升,尤其是最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這意味著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進一步下降。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