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7.28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1.1%,較一季度11.9%的增速有所回落。
最近一段時間,關于中國經濟是否會“硬著陸”的疑慮不斷,甚至有專家預言,中國經濟很快將由“過熱”轉向“速凍”。一時間,對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彌漫市場。二季度GDP增速回落至10.3%,更為中國經濟將減速的悲觀預期提供了注腳。
過去5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為10.7%,二季度經濟增速已回落至平均水平之下,似乎的確值得擔憂,但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普遍疲軟的背景下,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已經足夠笑傲全球。況且,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1.9%,環比折年率更是高達12.2%,在歷史上也屬于偏高的增速;而自2009年二季度開始,經濟增長由慢轉快,基數的增大也會對今后經濟增速起到拉低作用。因此,經濟增長從二季度開始適度回落,是極其正常的現象,如果不回落才真的可能要出問題。
尤其是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大周期換擋與小周期轉向的重疊中———從大的周期來講,中國經濟面臨從出口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的大轉換;從小的周期來講,中國經濟自2007年的增長峰值回落之后,正在邁向新一輪增長周期的起點。二者的重疊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向更好的增長轉換,但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來看,當一國經濟從粗放式增長轉向集約式發展之后,無一例外地經濟增速都會下一個臺階。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其實是政府“調結構”的必然結果,這說明經濟政策已經產生效果,而這恰恰有助于緩解一些結構性矛盾的惡化,這樣看來,減速其實是一個積極的變化。
這造就了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眼前:在中國經濟增速往下一個臺階邁進的過程中,已經適應了高增長的大眾預期,能否與之適應?而一旦大眾預期不能與之適應,又如何確保錯位的預期不會反過來干擾中國經濟結構升級的進程?因此,不論是從中期還是長期的角度考慮,我們都應當盡早“管理增長預期”,主動調整對中國未來十年的GDP增長預期,8%可成為中國GDP增速的中樞,而不再是下限。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還沒有見到采取實質性的措施,合理引導公眾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在日前公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會議通告中,央行將“管理通脹預期”放在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前面,這種表述方式,與6月份的CPI走勢不十分匹配。6月份CPI回落至2.9%,考慮到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也已經觸頂回落,未來物價上漲的壓力將會有所緩解。不過,從2011年開始,在勞動力成本、需求、貨幣多重因素碰頭的情況下,通脹有可能成為一個現實性風險。
當然,“管理增長預期”并非人為地去壓低經濟增速,而是強調人的意識應當適應客觀事物的新變化。而要做到“管理通脹預期”,需要樹立一個新的可供社會大眾觀察經濟社會進步的明確指標,從而瓦解盲目的GDP崇拜,以及從體制內部入手,打破各級官員晉升的GDP考核體系。
□王瑩(上海 學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