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25日電題:把握大局 凝聚共識——寫在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結束之際
記者 錢彤 李詩佳
從去年7月到今年5月,兩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中美之間發生了太多的事情。見證了這個過程的人們難以預料,25日,首次在北京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向外界公布了3份成果文件,兩國簽署了8個合作協議。更為難得的是,向外界宣示了中美兩個重要國家共同應對當前一系列挑戰的信心和決心。
人們已經熟悉了美國高官用中國成語描述兩國關系的發展。這次,是蓋特納財長講“風雨同舟”,克林頓國務卿講“殊途同歸”。的確,兩個國家的社會文化、現實國情、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市場發育程度上殊異不同,各自選擇了自己的國家發展軌跡,但卻需要面向當今世界的一系列共同挑戰,因為跨越太平洋的兩個大國要面對“共同的未來,還有責任”。
兩天對話中,是共同的利益和需要應對的挑戰讓雙方官員坐在一起,而且是以空前的規模。對話的發起源自胡錦濤主席和奧巴馬總統的倡議,也一直得到兩國元首的密切關注。胡錦濤主席親臨對話開幕式,對中美關系發表了高屋建瓴的重要講話。在對話結束后,再次會見兩位特別代表和美方主要官員,充分體現了中方對對話的重視。美國派出了歷史上前往另一國首都參加一次會議最大規模的代表團之一。有心的戴秉國國務委員計算過,從2005年開始的中美戰略對話加上去年的戰略與經濟對話,僅戰略對話就進行了100多小時。
兩天對話中,戰略對話成果清單有林林總總26項,洋洋灑灑的經濟對話成果觸及到當今全球高度關注的各種問題,從中美各自國內的經濟政策到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從貨幣政策到退出機制,從金融監管到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方更毫不避諱,明確宣示自己的立場和關切,明確提出希望詳細了解美方關于消除對華高技術出口障礙、平等對待赴美投資中國企業、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等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從中美1972年“破冰之旅”開始,中美在《上海公報》中就創造了對分歧“各自表述”的外交創舉。經歷了數十年風風雨雨,中美已經能更為理性地對待分歧。兩個大國間到底是選擇做合作伙伴,還是對手敵手?選擇和平共處,還是彼此防范?選擇互利共贏,還是損人利己?選擇平等相待,還是壓服對方?中方的答案是明確的。兩國不是零和博弈的對手,而應該是互利共贏的伙伴。
兩天對話結束了,坦誠溝通、相互理解,理性客觀看待對方的戰略意圖,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這是對話中頻頻出現的話語,也為我們描述了戰略與經濟對話這個兩國重要的溝通和交流平臺的要旨所在。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